今天带儿子去运河旁边的桥西文化广场逛一逛,是一条很有古代气息的老街,两旁的房屋建筑都是老式的,我挺喜欢的。
天气很热,我们从地铁站出来,扫了两辆自行车,我和儿子一人骑一辆,共享单车对他来说把手和车座都有些高,感觉他骑着不是很方便,有些歪歪扭扭的。在马路上也确实有点不太安全,骑了半个小时找到目的地就赶紧把车还掉了,还是下来步行比较好。
走进桥西文化广场,青石板的小路,两旁古色古香的建筑映入眼前。天气很热,刚好看到旁边有个中国扇博物馆,我们立马预约扫码进去参观,这个天气还是在室内空调房里比较好。
我们沿着各个展馆浏览了一番,刚好听到广播在说下午两点有一场免费讲解。看时间差不多到了,我们就走回服务台。果然两点钟的时候一个短发大姐戴着扩音器从入口处讲解起来,我们一路跟着听她解说。
自己参观和有人讲解是完全不一样的体验,我们自己看的时候,顶多看看扇子的外形,找一找哪把扇子好看。而专业人士讲解的时候,我们会听到扇子的起源和各个朝代扇子的演变和发展。
比如以前的扇子叫障扇,扇柄是靠一侧的作为帝王或者大臣的仪仗之用,皇帝是八对,大臣是六队,往下依次减少。慢慢扇子发展成扇柄在中间,扇面成对称形状的团扇。团扇在古代生活中有很多用途,比如婚嫁之时新娘用来遮挡面部。
再后来,宋朝时期有了折扇,但是大规模发展流行起来是在明朝,朱棣喜欢用折扇,所以找人做了很多折扇赏给大臣们,于是折扇流行起来。
不同国家的扇子风格是不一样的,欧美国家的扇子是一种西洋画风格,泰国有泰国的特色。而我们国家出口海外的扇子和国内用的扇子画面风格也是完全不一样的,外国人喜欢看的是中国大臣上朝时的装束,而国人所用的扇子或是题字或者山水或是花卉以及仕女图之类。
不同的扇子也有很多的工艺,其中印象较深的有缂丝工艺、拉花工艺,还有一种黑纸扇,说是不怕淋不怕晒,甚至放在锅里煮一煮拿出来也不会坏,也是特殊工艺做出来的。
还有一种竹子做的扇子,正面看起来平平无奇,但是从侧面看,能看出竹丝编出的纹路其实是一幅画。大姐讲解的时候提到这种竹扇的老板亲自做扇子要手工做两个月,一年也就能做出来五六把扇子,可见这种扇子的珍贵。真是把普普通通的扇子做成了珍稀之物,这种手工艺人的匠心真的让人感动。
一把的扇子会因为外形和工艺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价值,一把普普通通的扇子,不需要很复杂的工艺,批量生产就行了;而一把珍贵的扇子,需要手工艺人的匠心用上特殊的工艺去打磨,才能成就这把扇子的珍贵。
我们做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想要成为一个普通人,不需要付出很多,随波逐流就行了;而想要成为一个有相当价值的人,需要一个人的毅力和决心,以及为之不懈的努力和修炼。虽然“天生我材必有用”,但是我们也要尽力发挥最大的价值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