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艺活态展示馆座落在中国扇博物馆东北侧,做为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分馆,是对三大博物馆基本陈列静态展示的活态补充。
通过集中展示以刀剪、油纸伞和绸伞、各类扇子为主的传统手工艺,以及其运用于现代艺术中的创意手工艺,在保护和传播此类非遗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基础上,为其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油纸伞参观《中国伞博物馆》时我看中了一把伞,女儿却说,如果有时间,我们可以去运河边上的手工艺活态展示馆,亲自动手做一把伞更有意义。
当我们走进手工艺活态馆时,发现这里是工房改建的博物馆。女儿已经来过这里很多次,她介绍说:“前面我们看的三大博物馆基本陈列静态展示,而这里是活态展示,也是对前面三大博物馆的补充。”
我们沿着曲折的工艺品展示台之间的回廊行走,那边悬挂的油纸伞最抢眼。在钢网墙上也挂满了多姿多彩的油纸伞,伞面上的绘画传达着传统艺术气息,把人们带进惜日的江南水乡。
体验手工制作那墙边上排列放置着一些工作台,来工艺活态馆体验手工制作的孩子们由家长带着,在里参加伞的工艺制作过程,体验古老的油纸伞文化。孩子们在师傅的指导下,正在伞面上描图绘画。许多孩子在工作之中,不知不觉得将色彩抹在了自己的脑门上、脸上,还有围裙上,但是他们的脸上却挂着开心的微笑。
旧厂房的顶在油纸伞制作展示馆的中间有一张工作台,那上面放着一把撑开的油纸伞,油纸伞呈暗黄色,但伞面上的花朵鲜艳夺目,还有几只蝴蝶翩翩起舞。这把伞吸引我的地方是上面的绘画,还有整把伞散发着幽深光芒,伞面上的那几个小破洞也透着一种忧伤的美。看来这把伞年代久远的旧物。我掏出手机对着这把伞拍照,选择不同的角度拍照,近距离仔细观赏。
镇馆之宝女儿则招呼我说:“您快过来看一看他们家的伞,我估计伞博物馆已经关门了。”
我听了女儿的话,对这里的女服务员说:“请帮忙看一看!有没有荷花图案的伞?”
她指着钢丝网上挂的两把绘有荷花图案的伞,问我可不可以。我觉得图案还可以,但不是我想要的,而且尺寸太大,不方便携带。
一位坐在那里穿伞线的小伙子,他一边旋转着伞骨架,一边吩咐另一位小伙子去帮我找伞。他安慰我说:“伞博物馆和工艺美木展览馆的油纸伞都是我们一家的,如果我们这里没有,可以去那边去拿。”
我们把这里所有颜色相近的一百多把伞都翻了一遍,也没有寻到我要的伞。小伙子停下手上的活,站起来说:“您坐下休息一会儿,我给您想办法。”
他想了一想问道:“您一定拍了那把伞的照片吧,给我看一看。”
当我把照片翻出来给他看,他微笑着说:“您坐在这里等一会儿,我请人过去取。”
在等待的时候,我静静地坐在他旁边,欣赏他制伞的过程。
制伞技艺我估计这小伙子大约二十七、八岁,剪着时髦的圆弧形的发型,上身着白色的T恤衫外面套一个黑色的围裙,下半身穿着半长的短裤,光脚穿着一双草鞋,说话的时候眼睛特别亮,说话的语气带四川口音。
我跟他的交谈就从方言开始,因为我的第二故乡离四川很近,说话的口音也有川味,这样就拉近了感情。另一个方面的原因呢,是他说,“每天这里来来往往的人很多,没有人像您这祥关注这把伞,您是一位很特别的人。”
当他说起制伞工艺时,就像是数家珍一样,民间有谚语:工序七十二道半,搬进搬出不肖算。意思就是搬进来搬出去的环节不用算在内,做一把伞粗算起来也要七十二个工序。
可我家的古法制伞工艺,却有九十六道工序,并且制伞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流程来操作。其中光穿线就要用整整一天,一个流程走完最少都需要半个月。这样制作出来的伞经久耐用,可以抗五级台风。
参与手工制作我问道:“这个穿线为什么有这么难呢?”
他取出一把伞,告诉我这是他们创新的一款伞是“丝隐”系列,这款伞的特点是把竹叶夹入伞面的纸中。伞骨穿线是用的满穿技法,用丝线穿了两千多针。
我接过伞仔细观察,天啦!这丝线穿的实在是太巧妙了。
他继续介绍说,满穿的穿线方式虽然复杂繁琐、耗工时间长,但是达到的效果是很值得。满穿的穿线方式会使油纸伞的内侧更加美观,更重要的一点满穿的油纸伞会更加的牢固结实。
通过交谈。我了解到他是四川泸州人,那里是“油纸伞之乡”,一个镇上的人都靠做油纸伞讨生活,因为母亲做伞,他从小就帮着母亲干些杂活,耳渲目染,学会一些制伞的工序。
成年之后他拜舅舅为师,也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油纸伞制作技艺第六代传承人——毕六富,从师学艺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他现在已经是油纸伞制作技艺第七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杭州市打造这座手工艺活态展示馆时请他过来工作,向人们展示自己古法技艺制伞绝技。他很自豪地告诉我说:“中国伞王,就是出自我们泸州!”
当我问道:“现在的年轻人内心很浮躁。他们只愿意做简单的,来钱快的工作,沉不下心来学手艺。你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他微笑着说:“其实我也喜欢玩耍。做伞是非常枯燥的,每天排伞骨、穿伞、糊伞、装柄、上桐油呀。熊掌与鱼不能兼得,要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就得好干!”
手工丝织机我夸奖他说:“你真是少有的年轻人,具有一颗匠心!”
他谦虚的说:“我们做的还不够,有许多人不了解油纸伞。因此我们不单是匠人,延续和传承传统技艺,还向人们宣传我们的油纸伞,传承伞文化中的一种精神。”
我又问起他工作台上放的那把伞,并告诉他,其实我很欣赏那把伞。他夸奖我好眼力,他说,那是一把民国时期的伞,采用的是满穿的穿线技法,工艺精湛,做工完美。它可是我们的镇店之宝!您可以去仔细观察,伞边缘的丝线跟我们现在用的线不一样。
我再次近距离观察,发现这伞边的线很细,脱口而出说:“怎么像头发丝一样细呀!”
他呵呵直笑说:“这把伞的边缘的线就是用头发丝缠绕的!”
天啦!过去的伞都要用头发吗?这要用多少头发呀!
我感慨着:果然不愧为镇店之宝!这把伞当时一定很贵吧(小伙子只点头)!想必当年是某位小姐撑着这样一把伞走在繁华的南京路上;或者穿行在江南雨巷,走过运河之上的拱宸桥;也许是在戏园子里演绎《白蛇传——断桥借伞》里的道具;或许是某位电影明星的遮阳伞吧!
他也很喜欢这把伞,他说,“我可以修好这把伞,但我不愿意修它!喜欢保持原来的样子!”
精美的丝织品我赞成他的想法,是呀!这把伞就像是凝固的时光,无声地述说着过去的故事,深刻着那些使用者的生命里的每一个光彩的日子,携带着那个时代水墨江南典雅的风情。
我们虽然素昧平生,但是交谈的甚是开心,时间过得很快。那位取伞的小伙子送伞过来时,我与这位制伞的小伙子却俨然成了老熟人。他把伞打开检查一下,没有质量问题,然后带我去收银台付钱。临别时,他递一张名片给我,名片上写着余万伦。
他告诉我,伞如果在使用时有质量问题,或者破损了,就按照名片上的地址寄过来。他会帮忙免费修理,还是终身免费保修。递给我伞时,又重复先前说的一句话,“买一把油纸伞可以用一辈子。”
我微笑着告诉他,“买一把油纸伞可以欣赏一辈子!”
告别时,他一直向我们挥手,到现在我还忘不了他一脸灿烂的微笑。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附攻略:
2018.5.26杭州小雨️。
一、去敬胜里吃面。然后,在小巷子深处散步。
二、参观“大运河历史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剪刀博物馆、工艺美术馆”。
三、参观“手工艺活态展示馆”,看艺人技术表演,并可以在此学习技艺。
四、沿宸运绿道漫步,可去看一看路边的特色书店,还有一特殊的博物馆——杭州水文水资源科普展厅,值得一看。
五、穿过历史街区,游览拱宸桥,观看两岸及运河上的风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