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信息时代,智能手机进入了千家万户,手机世界似乎无所不能。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离不开手机。那么智能手机对于未成年人是不是真有必要呢?在我看来,当家长给孩子买智能手机其实就是给了他精神鸦片。在点击与使用中,很多时候孩子的时间、精力、精神品质都在受伤与损耗,甚至是毁灭。
要说明清楚这个问题,还是让我们先回顾历史,看看曾经的网吧辉煌吧。从二十一世纪初开始,网吧遍布各地,上网者云集。作为现在成年人或是家长,应该不会忘记在网吧中上演了多少可泣可涕令人叹息的故事吧。有些孩子上网不回家,为此而缀学,有成年人上网打游戏猝死在网吧中…为此国家出台政策必须有身份证而且成年人才能够上网。有人提出绿色网吧的建议等等,为什么呢?网络世界虽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能够让我们接触更广阔天地与信息,更自由的体验,但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弊远远大于利。
未成年人的思维并没有成熟,缺乏成熟的判断力,思考力及自控力。网络世界的丰富度远远超过了他们心灵能够承受的地步,大部分孩子在没有成年人的指导和规范下,很有可能会迷失在这个天地里,真正能够学到的东西并不多。况且网络中的信息和事物是没有经过筛选的,那么他的这种好奇与探索,这种无序无目的的使用接触对孩子心灵成长负面性的东西可能会更多。
上网除了学习和信息获取还有两点功能,一是社交,二是游戏。孩子们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社交所带来的效果并不见得比在校当面更有效,反而一些会参与进行一些网络上的语言暴力或更容易受到其他人的网络暴力对待。单纯、不成熟的孩子,对于这个事很难承受和理性适度把控的,容易造成事件的扩大化。
从游戏的角度来讲,负面的影响就太多太多了。因为玩游戏而无法自拔,晚上不睡觉,白天学习打瞌睡、精力不足、没有斗志、不专注,甚至发展到沉迷于游戏而与外界隔离,变得麻木…
即使没有如此严重,学生在经常使用手机过程中可能会缺乏沉静与专注阅读的能力。直至读到大学,有学生也没有读过几本书。就是掌握了不错工科知识与技术,似乎生存与找工作也不难。但在他们的生活与工作上很多时候会缺少人文的情怀,文化的厚重,完整的个人精神。在遇到人生困惑与诱惑的往往会出现问题。因此人的心理健康、精神、社交、价值观等还是需要文化的沉淀与人文的熏陶,而这些除社会生活外,书本学习阅读是必不可少的。
现在智能手机使用便利强于网吧电脑千倍万倍,而其功能也更多更好了。更重要的是除了家长,再也不存在任何监管。大家看看我们自己的行为吧,很多时候我们成年人都控制不住,一天刷手机几个小时,甚至一有时间就刷视频游戏。因此你能把手机使用控制的希望寄托于孩子懂事或承诺上吗?所以说手机某种程度上就是手雷,按一按耗掉的就是孩子们的生气生活乃至生命。
因此,如果出于学习必要用到手机,家长一定要有监管与控制,或者民主家庭会有手机使用公约等,但绝不能听之任之。如果无法把控与规范,宁可没有手机。另外更不应把购买和使用手机当成学习的奖励,最后可能适得其反。当纯真善良活泼聪明的孩子为手机大发脾气,变得冷漠,不可理喻,沉迷于游戏而不可自拔时,对生活对学习没有丝毫兴趣时,就悔之晚矣!让孩子们远离手机,让我们自己做好使用手机的榜样,是我们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与教育。
当然只是堵是不行的,那样也会有很多矛盾。我们更要采取积极的疏导与引导作用,让孩子过的充实。现在暑假临近,希望家长朋友们都能给孩子们科学合理安排好暑期生活学习,用更健康更积极的生活去引导他们。如可以让孩子们去学点其他才艺与技能,如绘画、书法、舞蹈、游泳、篮球、羽毛球、某种乐器…并积极锻炼身体,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日常说,让孩子们在家积极参加劳动,学习种种菜,养养花,学会炒几个菜,学会做做杨梅酒、葡萄酒,搞搞家务劳动等都是有益而必要的活动。在允许情况下带孩子出去登山观海,走红色之旅,寻历史古迹多好呢!若是给他一个手机不闻不问,一个暑假下来,很大可能还给你的就是一个懒散暴躁无斗志无心学习的青年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