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致良知》文选第17~19篇感悟

《致良知》文选第17~19篇感悟

作者: 不一样的素兮 | 来源:发表于2022-11-16 15:24 被阅读0次

17,《大学古本序》

阳明先生对朱熹后来关于《大学》的修订不太认可,他一直提倡学古本《大学》,所以为《大学》古本做序说明,同时也在这篇序言中表明自己对《大学》学习态度的一个总结。

阳明先生在治学上一直倡导“心”上用功,学习《大学》,他认为“正心、格物、诚意”三种态度应合而为一,三者缺少一个都是背离至善的表现,与最初追求的至善有悖于此。从这里可以看出阳明先生对学习的严谨与认真。

我们学习致良知,首先头脑总要有致良知的认知,持一颗诚心、敬心去学,不仅学习理论上的东西,生活中也要时时去感悟实践,用格物的思想践行学习所获,这样才能达到学习的效果。

18,《寄诸弟书》

这篇文章是阳明先生与诸弟讨论“改过”的一封信,分三层意思。

1,改过要出于诚心。阳明先生认为良知如同天上的太阳,任何过错都能被看到。人孰无过,改之为贵,人的良知即本心,只有依照良知诚心诚意的改过,才能恢复本心的清明本色

2,在这一篇先生提到一句“人非尧舜,安能无过?”,人不是圣贤,怎会不犯错呢?其实,这句话是有问题的。阳明先生说,这是人们的习惯认为,并不真正懂得尧舜的真心,如果尧舜自己也这样认为,他们就不是圣人了。因为圣人也是人,也会犯错,他们之所以能成圣成贤,是因为他们能做到知错即改,所以,人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3,改过趁年少,不要等到年龄大了,过错就像顽疾一样很难根除,那时候再改就晚了。以心证理,以心证物,心即理,一切从心上用功,这就是阳明心学的特点。

19,《寄闻人邦英邦正》

这篇文章中,杨明先生认为越是家境贫寒,一无所有的人,越应该努力改变,求取功名,而不能碌碌无为,安于现状。

一个人如果只是有求取功名的想法而不去尽力学习努力实现,去做该做的事,反而怨天尤人怨命运不济,这是没有天理的想法。

其实生活总有很多这样的人,理想抱负只停留在想法上而不付诸行动,一事无成不反思自己不努力,反而怨命运、怨环境。这样的人对我们是个警醒。

在这一篇中,先生提到“夺志”一词,“不患无妨功,惟患夺志”。做事不怕耽误功夫,只怕中途被夺取志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没长性,有多少人立志时慷慨激昂,在实现志向的路上却慢慢的失去了斗志,最终放弃理想,半途而废,一事无成。

在这篇文章中,阳明先生是要告诉我们,一个人若想做成一件事,就要有坚定的意念,不可动摇的志向,不好高骛远,不眼高手低,不被诱惑,脚踏实地,不懈努力,直至成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致良知》文选第17~19篇感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ziyx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