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的大与小

作者: 于佳_熹霁 | 来源:发表于2022-11-18 20:38 被阅读0次

“你们都说看完我的小说后意难平,其实生活本身就不是完美的,而小说写的本就是生活。生活总有遗憾,意更不难平。”

        2022年9月30日,马伯庸老师(大家一般都亲切的叫他马亲王)受《小说月报》和北语的邀约,来到北语给学生做讲座《历史中的大与小》。黄悦教授没有过多介绍马老师的荣誉,他是众人皆晓的文学鬼才,新书《大医》,《长安十二时辰》《古董局中局》《风起陇西》等著名影视剧的作者。

        马伯庸老师一上来就说:“我每次飞去各地到大学里或者接受媒体采访,最怕的环节就是听别人介绍我的生平。”听到这,观众都笑了。头脑里装着丰富世界历史的他并不是一直以作家为职业的,算是半道成了作家。后文会谈到马老师的所讲内容,在这之前我想先说说“半道出家“。他在采访中谈到自己在新西兰时由于写论文没头绪,出于好奇读完了一整本《史记》,便一头扎进史学的风起云涌。有了对历史的积淀后,开始创作历史小说。一次“冒险”式的探索,他找到了自己真正热爱和感兴趣的东西。奇特和深邃的想象开拓着他在历史小说创作中的路,头脑风暴诞生于历史,却跳跃于生活本身。在外企干了十多年之后,他辞职一心投身创作,他开玩笑说“我找领导辞职,人家不让说给我涨工资呢。我就把我赚的比工资高的稿费拿给领导看,他立马准了。” 我很喜欢马老师说的一句话:“你随时都可以写小说,只是别忘了存盘。”

        写作从来没有局限性,人的思想是可以无限延伸的。至于一个作品的厚度,那取决于你的生活、阅历、想象、文笔。很多作家原本不是干作家这个行业的,甚至有很多知名的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学历也不是很高。难道必须上过大学,有文学功底才能成为一个作家?不,你随时都可以成为一个作家。作家不为读者而写作,为自己的思想而写作。

      我常常想,灵感是一个作家的魂,你可以在创作的文字中建立起一个个立体可感的平行世界,就像它们真的真的存在过一样。在那片土地上,你可以找到自己思想的所在,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也好,现实不存在的仙界魔界也好,总之那里就是你思想飞舞的境地。没有现实的喧嚣,当然也可以有现实的成分。你的每一个文字都可以构建起新的建筑、人物、故事、情感、结局。这个过程是非常愉悦的,我们可以触碰未知却在自己手上勾勒出来的世界,体验与现实不一样的另一种生活,简单来说就是在小说里换一种活法。只要你有灵感,请把它记录下来,作家不为读者而写作,当你有想法和写作的动机时,其实你已经踏上了作家的路。每一个奇思妙想都是小说存在的前身。所以,“半道出家”也许是一种精彩的人生体验吧。

        步入今天的正题,马亲王究竟讲了什么?如何看历史中的大与小?首先,他提到的是“情感共鸣点”。小说小处着笔,因为小处往往最容易打动人。

      第一张幻灯片上打出来了一张唐代的纸画残卷,这和我们印象里美丽的飞天,精妙绝伦的色彩完全不同。没错,有人说这是一张画废的草稿。画师在一个女子旁边画了无数双眼睛,那当然不是故意的,是在一遍遍练习如何画好眼睛,找到一个最好的感觉去勾勒这双眼睛。

        第二张幻灯片打出的是《兰亭集序》的拓片,作者写到“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的亭字时,他写成了“停”,于是两笔黑墨划掉,前边写的所有全白费了。在这个划上黑墨的错误点,看的人其实可以感觉到此人的心态已经炸裂了,此时就是一个情感爆发点。古人不需要来到当下,跳出来站在现在正在看这张草稿的人面前说:“太气人了,前边写那么好全废在一个字上了”。观众已经从那两笔中感受到他的愤怒和遗憾了。

        第三张是一幅古画,画上是古时候的一对夫妇抱着孩子,他们脚下写着几行小字,我记不太清说了些什么,唯一记得一个字“痛“。”大概是讲这对夫妇失去了自己的孩子。马老师说当时他给读者讲到这幅画时,有孩子的父母全部泪流满面,没有成为父母的课后出门给自己的父母打电话。这就是一种古今情感的共鸣,古代家长和现代家长是一样的,虽然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他们都是父母,是能体会到画中失去孩子的夫妇的悲伤欲绝的。

        第四张幻灯片是玄奘的故里,马老师说“大家都知道玄奘年轻的时候干了些什么事吧,我一直在想既然大家都知道,那我今天就来讲讲大家没听过的故事——老年玄奘。”图里的石碑上刻着一篇文章,我印象最深的便是这几句“游览旧里,问访亲故,沦丧将尽。唯有姊一人适瀛洲张氏”他与父母分离五十年后回到家乡已经是五十年以后,但这次来父母都已经不在人世,他成了扫墓的人。无论修行到何种境界,人性和亲情,这种有血有肉的情怀是不会改变的。第五张幻灯片打出的是砖文,有木枝留下的文字,也有石刻。但这两块砖后的历史潮流是鲜为人知的。

      前几张幻灯片都和古今相关,古人没有和今天的众多人解释或者诉说他的情感,但我们哪怕没有亲身站在这些碑文壁画面前,我们隔着屏幕也是能感受到他们的情感波澜的。这就是情感共鸣点,历史中的大小都是存在共鸣点的。所以,历史如何进入小说,情感共鸣点就是历史与现实的连接点。今天也终将成为过去,今天也是未来的历史。

        后几张幻灯片,马老师讲了赵佗在南越王宫里种枣树和竹林七贤阮籍酒杯放鸭两个故事。活到104岁的赵佗命人在南越王宫里种了数十颗枣树,这是广东一带,本不是胡枣盛产之地,而那时的时令也并不适宜枣树生长。马老师觉得这不是巧合,而是赵佗想家了。赵佗的家乡是盛产枣树的。试想,晚年的赵佗亲友渐渐离去,他其实是孤独的,老年赵佗突然命人种枣树,也许是想念家乡胡枣的味道吧。龙应台在《天长地久》里也说过关于失乡人,她说父亲在世时从未说过他如何思乡,年老时说起的只有他的妈妈。老舍也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此生只剩归途。”

        马老师说起去南京博物馆参观的时候,他看到一张图,是竹林七贤的老年阮籍在酒杯里放鸭。他当时纳闷不已——一个老头喝酒还玩上鸭子了?解说员解释说那是一种衡量喝酒真伪的方法,在酒杯里放上鸭子,看鸭子的浮动便能分出你是不是真的喝酒了。山东的酒桌文化也存在控制力的问题,他曾经和朋友出去谈工作,从来不会喝酒的他为了谈成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勉强喝了一小杯,当场倒地。等第二天醒来想着:完蛋了,生意绝对谈不成了。这回丢人丢大了。没想到最后朋友跟他说:他们答应谈生意了。他连忙问怎么回事?朋友给的回答是:“他们都说这小伙子真老实,肯定靠谱。”原来,酒桌文化里鉴别出的不是喝酒的能力,而是一个人的控制力和态度。

        最后,马伯庸老师谈到了作家。他说“我认为作家是一种状态,而不是一种职业。”的确,作家的灵感诞生于一瞬间,写作成就于一瞬间,当你想写开始写时,便已经进入了作家的状态了。在现代社会的潮流里,作家不是搞市场营销的,不应该去迎合市场。写东西是为了自己写,在于真实的表现自我。马老师说“写作其实像一种在找朋友,找志同道合的人,找共鸣的过程。”

        讲座到这就结束了。我结合了一些自己的想法,把马老师的所讲和我自己的理解融合在文字里呈现给大家。希望以上的内容,有效的记录了马老师的讲座和我的收获。也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相关文章

  • 历史中的大与小

    “你们都说看完我的小说后意难平,其实生活本身就不是完美的,而小说写的本就是生活。生活总有遗憾,意更不难平。” ...

  • 历史的大与小

    黄仁宇教授作为一位美籍华人,他对中国历史尤其明史的研究,富有自己的特色。其中的《万历十五年》一书,不仅仅以...

  • 生活中的小与大|作者/江雪〖原创新诗(305)〗

    生活中的小与大 作者/江雪 生活中存在着 许许多多的大与小 大与小相对而存 小与大相依而在 小是大的基础 大是小的...

  • 《三峡好人》:在时代的洪流中把握个人的命运

    “大历史”与“小历史” “大历史”是历史中的重大事件与大人物,“小历史”则是小人物和他们的命运与生活。贾樟柯是一位...

  • 2019-10-10-学习笔记-上

    中国史纲五十讲:中国历史中的大博弈与小博弈 历史中的大人物都有各种不得已,如果能将这种不得已读出来,对于历史的解读...

  • 思考小历史与大文章

    微信公众号的时代,让很多人见识了很多“好文章”。也确实有很多。 但是这些,是迎合速食时代产生的。文章简短,标题明确...

  • 忏悔中的小与大

    以前在学校里学鲁迅的《一件小事》,被语文老师教育着领受鲁迅“榨出的皮袍里的小”。后来大了,慢慢认识到鲁迅自...

  • 教育中的“小”与“大”

    在我们的眼里,让学生怨恨的教师一定是打骂、体罚、恶意训斥或引发强烈冲突的教师,但可曾想到,一些常常被教师们忽略的或...

  • 教育中的大与小

    作者:志正书院 闫贵忠 追求为大,需求为小。 为社会做贡献是追求,找工作是需求。 需求是...

  • 《大民谣》中的历史

    上山下山问渔樵,要知民意听民谣—— 大体而言,中国文学的精华为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清对联,现在则是段子...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历史中的大与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zjvx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