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好浓的一碗“鸡汤”有两位朋友都给我推荐了古典的两本书,一本《跃迁》,另外一本《拆掉思维里的墙》,我都下了单,之所以先读这一本,或者是因为潜意识里觉着自己目前还不够格“跃迁”,又或者这本书名字起得挺好,让我产生或许能把我打“碎”了重来的臆想,还或者仅仅因为这本书薄,可以一口气读完,好尽快“交差”……呵呵呵……我也说不清楚……
好吧……先申明,这次这本书是在火车上读的,有些“囫囵吞枣”,所以当我看完最后一页,关上书,闭上眼,竟然完全忘了都讲了撒……只是感觉像是被灌了满满一碗鸡汤,里边还加了“山药”、“桂圆”、“枸杞”……“料”很足,很是诱人,但稍稍有点“油”……所以……感悟若有偏颇,言语若有得罪之处,老师只需记得一句名言“大人不记小人无才之过……”
不愧是曾有过新东方首席讲师经历的资深老师,古典很擅长讲故事,古典老师讲故事的逻辑听起来似乎都是对的,也很正能量……但……有些个“非黑即白”的“故事”,怎么总让我觉着严谨性差了一点,比如说开篇的这个关于小强和小明的关于买房和租房的故事……
好浓的一碗“鸡汤”小强怎么就被刻画得如此一无是处,被“束缚”得这样彻底了呢?就因为他选择在年轻该闯事业的时候选择了买房而不是租房?什么逻辑?他难道不能转手将房子卖掉,北京的房子啊!开玩笑,早买两年,那可不是翻一翻,人家多有“投资”的眼光啊,再用可能比小明的多年“微薄”工资积累的多得多的资金来创业,岂不是更有优势?古典老师是不是也被思维的墙给束缚了呢?
我突然间也想到一故事,虽然说是故事,但与现实的契合度比上面关于小强和小明的故事大得多吧……说有位外国朋友早些年来上海创业,因为做好了扎根上海创业的打算,所以买了套房用于常住,很多年过去了,生意亏得一塌糊涂,但是最后却盆丰钵满地开心回国了……Why?因为那套他本无心随意购买的房子多年后翻了不知道多少倍……讽刺不讽刺?
再次翻开这本书的目录:你是不是安全感的奴隶/让有趣的生命扑面而来/心智模式决定我们的命运/成功学不能学/如何找到热衷一生的事业/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幸福是一种转换力/上天不需要你成功,它只需要你尝试/成长成为自己的样子:拆掉思维的墙,看到光……
难道你们没觉得这些个标题起得就“鸡汤味儿”十足么?
这本书的受众群体,我觉得可能更适合刚出社会打拼的“小生们”罢……大凡有些社会阅历的人会不清楚“成功不可能复制”?会幼稚地认为那些牛逼的人真的单单靠后来被夸大的努力而不是因为他们本身强大的出生、潜在的背景还有未公之于众的资源在助力而让他们本身起跑线就高出很多人不知道多少截?大凡有些工作经历的人会被那些假象的被过分包装精美的职务所蒙蔽而不懂得用他们多年积累的“火眼”来甄别?他们还会像青涩少年一样用一种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与父母相处的模式而不是用更加迂回的平衡的方式处理工作与家人的关系?他们的情商会低到如此地步?难道他们不知道生活也好工作也罢,尝试比等待更奏效?………开什么玩笑?现在大波大波的90后的都已经显现出比上2代人还强大的头脑、情商、胆量还有情怀……更别说70、80后的职场“老油条”了,更是一个比一个精明!故事里的“小明”和“小强”这样捉急的情商和智商恐怕是也就只能“活”在故事里罢?
不过,说句公道话,古典老师的这些鸡汤内容传达的正能量是再正不过的,可以给成天做“白日梦”的不食人间烟火的没有太多判断力部分小生们很大的鼓舞……但是对于这本书里列举的部分不太能经得起现实推敲的“故事”还是可以“编”得更合乎常理些……
再次申明,或许本人读这本书过于“囫囵吞枣”,没有领略到本书更深层次的底层逻辑,所以阅读感触过于浮于表面,诸多偏颇之处尽请谅解,以后有机会再精读精读,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感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