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郭熙的《早春图》

郭熙的《早春图》

作者: 离离风翼 | 来源:发表于2023-08-27 05:44 被阅读0次

一个女子,若即若离,最是撩拨人的心思;一幅画,欲说还休,总让人看了又看,想了又想,不愿释手。

郭熙的《早春图》便是这种“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典型。

早春图

乍一看这幅画,山石层叠,枯枝少叶,似乎还带着冬天的寒气。

可是,整个画面又充满了明亮,好像十一二岁的男孩女孩们,浑身散发的青春萌芽的蓬勃。

这幅《早春图》描绘的就是春天在自然中正要萌动的情景。

乾隆皇帝在画面上方题写了一首诗,恰当地描述了画中的内容:

树才发叶溪开冻,
楼阁仙居最上层。
不藉柳桃闲点缀,
春山早见气如蒸。

现在,我们就在画中寻找一番乾隆皇帝描述的情景吧。

“树才发叶溪开冻,”

我们看画面近景中景处的山石,饱满得像充了气,好像春天马上要喷薄而出。

画家将山石描绘得柔和而弯曲,形如卷云,这种表现手法被后人称为“卷云皴”。

画家笔下的山石湿润丰盈,一看就是有土有石的状态。

山石上生长着几棵枯树,位于画面的中心。这几棵枯树给了画面以向上的力。

松树的旁边是一组杂树,杂树的枝丫竭力向四周伸展着。仔细观察,其间已悄悄萌发新芽。

早春图·局部

山石的两侧各有流水潺潺。左侧的河道较宽,水流却不大,分明是冰雪刚刚解冻。

而山石的右侧,明亮的泉水蹦跳着,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向低矮处流去,动感又活跃。

再向上看:

“楼阁仙居最上层。”

早春图·局部

中景的山峰右侧,一组庙宇显露出来。屋顶,飞檐,窗户,栏杆……全部描绘得精致细微,好像现实中的楼宇按比例缩小了一般。

画家甚至染以淡淡的红色,这也是全画唯一设色的地方。

庙宇一般隐喻的都是文人们的精神追求。画家用如此精细的手笔进行刻画,而且不是一座而是一组建筑群,可见画家心中的理想世界应该是广博的。

这也许就是历代很多人提出的,画作譬喻了当时的皇帝宋神宗的政治抱负,丰满而宏大。

沿着庙宇向右看,越过高大苍劲的松树,一座凉亭静静地矗立其间。

登高望远,江山无限。那是为旅人准备的,更是为大权在握者准备的。

所以说:“楼阁仙居最上层。

再看后两句:

不藉柳桃闲点缀,春山早见气如蒸。”

意思是“不借助柳绿桃红来衬托春天,春日的山川早在云雾蒸腾中露出了端倪。”

我们看画家,他不用那些惯用的手法来表现早春,那么他是怎样表现春天的萌动的呢?

整个画面笼罩着的明亮;饱满温润的山石;欢快奔腾的涓涓细流;树桠间将出未出的嫩叶;围绕着主峰的烟岚雾气。

这就像一个高明的作家,未着一个“春”字,文字间却处处流淌出春意。

我们再看看这云雾缭绕中的主峰,气冲霄汉,高山仰止,却没有范宽画作的压迫感。

画家运用那些手法呢?

首先,斜线型的云雾让山峰只露出山顶,倾斜的构图让山峰变得不那么四平八稳,削弱了它的厚重感。

其次,山体结构用卷云皴,加湿笔淡墨晕染,增加了轻旷空灵之感。

以上这些都点出了“早春”的主题。

文章的最后,我们再看看那些点景人物。

早春图·局部

近景左侧。这应该是一家人,丈夫捕鱼归来,妻子抱着小的,领着大的,一起来岸边迎接,一只小狗蹦蹦跳跳地在前面引路。

早春图·局部

近景右侧。这大概是一对渔人父子。儿子摇橹靠岸,父亲收拾渔网,准备拿着收获的鱼下船回家。

早春图·局部

这是我费了好大劲才找到的人物,也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两个人。

他们位于画面中景的最左侧。这两人一前一后走在山路上,头戴笠帽,肩挑书籍。虽然已经累到弯腰驼背,还是在坚持前行。

这个背影是所有为信念而矢志不移的人的背影。

这个背影让我感动不已。

再说回整个的点景人物。我们看只有豆粒大小的人,画家也只是用了寥寥几笔,却把所有人物的动作行为,身份等交代得很清楚。

画家对这些尘世间忙碌操劳的普通人是尊重的。

这种尊重也是北宋普遍的人文观念。在北宋,即便是皇家私人园林,每逢节假日,都向普通游人开放。

也有人说,这幅画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不过今天,我们只讨论绘画作品本身。

这幅《早春图》被认为是继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之后,又一件里程碑式的作品。

这幅画纵158.3 cm ,横108.1 cm,属绢本设色画,现收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郭熙的《早春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zmme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