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二语文组:孟凡英
(一)扬帆远航
普育之行心得体会2018年4月8日,一辆大巴车历经8个小时,行程563公里,穿越鲁晋两省,把我和同事们送到天津市北辰区普育学校。
普育之行心得体会“先有宜兴埠,再有天津卫”。始建于1930年的普育学校原址就是宜兴埠第一实验小学,创建人就是我们敬爱的温家宝总理的祖父温瀛士先生,博学多识的温老先生满怀教育匠心为子孙后人留下了孜孜不倦的精神家园。
2009年,宜兴埠第一实验小学的学子白少良先生怀大成之心,出资8000多万重建母校并无偿捐献给政府使用,“普惠民众,育成良才”的普育学校以它勤劳真实、儒雅大气的校风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者络绎不绝的来到这里,我带着虔诚的心感受着它的沉静,希望此行可以祛除我多年从事教育的疲惫感,为我以后的工作注入新的热情与能量。
普育之行心得体会俯瞰呈“鼎”字型的建筑曲折回旋,灰白色的墙砖,漫步校园处处都充满文化的沉淀和教育的智慧。当我和同事们一起行走在迷宫一样的教学楼时,楼道两侧、教室门口、楼梯间等处,都让我忍不住拍照,第一次看到这么精致的育人场所。老师们有条不紊的组织活动,孩子们的眼中充满自信的光芒,师生的言行和沉静的校园相得益彰。身处其中让我想起寒假学校大讲堂,来自北京原点的韩院长说过:一所房子和一群有爱的人就是学校。
普育之行心得体会(二)教育初心
观摩课堂、聆听汇报、参观校园,感受着普育精神的洗礼,回想自己最初踏上讲台的那颗初心:教育一个孩子,服务一个家庭。而一所学校真的可以造福一方百姓,成就太多家庭的梦想。
(图为普育学校七年级语文备课组长崔畅《课外现代文阅读理解二》课堂)
普育之行心得体会一个课堂乱成一团,教学成绩名落孙山的老师是没有资格说爱学生的。一个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应该是出色的成绩,或者是通过师生共同努力一起成长到最佳状态,现实如此单纯:学生出类拔萃的成绩就是你对学生爱的最高境界。
精准的把握考点是我听普育每一位老师讲课最直接的感受,字词音形意、文学常识补充、考点答题技巧与方法、巩固练习、当堂达标等,每一个环节都和中考有着直接关系。要考的全会才有可能考出好成绩,看到普育学校的语文老师们对考点掌控之娴熟,答题点总结之全面,我羡慕之余也在心中计划:回去之后一定要用心的梳理考点,再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似的什么都想教给学生,学生却连考点都错过了!这怎么不是误人子弟啊!
“和孩子们一起活出自己最好的生命状态吧!”
普育之行心得体会(3)语文情怀
语文要教给孩子什么?
普育之行心得体会一周之内,我们随堂听课11节(其中七年级9节,八年级1节,九年级1节),听报告5场,座谈1次,小组教研5次,大型教研3次,观摩集体备课和评课3次。
跟随着庞主任和各位备课组长,我真的是两种学习感受:既和同事们一起学习普育教学,又向学科主任和组长们学习教研的思路与方法,因为她们本身都是20中的名师,在语文教学方面有着自己独树一帜的特色,能和自己仰慕的前辈们一起学习,真是一件幸运的事。
走进普育,才发现我其实一直是挺理想化的语文老师,凭着自己对文字的喜爱单纯的去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兴趣,之前觉得与学生品文论字就“岁月静好”了!其实这种过于“浪漫”的想法,最终可能会培养很多喜欢文字却不会考试的学生。
痛定思痛,是时候改变自己了!“不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就永远不会成长”,梳理着自己听课、研讨记录,开始规划自己的教学:
首先,必须向课堂要效果,精心备课从考点到课标再到学情,只有精心准备过的课堂才是对得住学生的。在集备中汲取力量,和同组的老师们保持节奏一致。
其次,严格按照课堂流程上课,每节课都要进行达标测试,一课一得心中有数。
最后,严肃对待学生作业,精准把握每个孩子情况,落实好“日日清”,不给偷懒的学生留下任何机会,才是对孩子负责任的爱。
与名师同行,和专家座谈,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自己的差距和努力方向,看似简单的事情坚持做也会有极致的完美。
普育之行心得体会(4)小组合作
文化内化于心,才能外显于行。
我们天天喊着培养孩子团队精神,学会分享勇于担当,可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又做了什么?在学校,在班级是孩子一直存在的集体生活,如果在集体中学生学不会合作,那可真是教育的悲哀。
合作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学生在小组中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增强;自学能力明显提高;学习习惯好转、课堂效率增强;学困生明显转化;教师负担减轻。
普育学校把学生按照优秀生、待优生、中等生、潜能生均匀的分成小组,而郎家路老师独创的“郎氏加分法”,更是赋予了传统小组持久有效的生命力。
普育之行心得体会教师将小组成绩汇总记录,促使所有学生都共同努力,使学生更重视学习的过程并养成规范的行为习惯。普育学校重视课堂环节的落实,总结了适合普育的多种课堂反馈方式: 检测反馈,展示反馈,同桌互查,组织代查,教师巡视,直接提问等。
看到普育的学生行为有序、言谈温和,不管是课间还是校园间都难看到恣意喧闹及追跑喊叫,和这儒雅的校园相得益彰,到底是环境改变了他们还是他们在气场组成了这沉静的环境?每当和她们目光相接,那种自信不卑不亢自然而然,仔细观察他们,发现从发型到着装无一不规范得体。让我忍不住想起自己校园子里随处可见的“高吊校服裤子”,男生女生皆以露出脚踝为时尚;每次强调仪容仪表检查,总有几个同学的发型要重新再理一次。学生如果连简单标准都不能约束自己,那么学习这件复杂精密、需要反复训练的事情,可能也会敷衍塞责、偷工减料、浮皮潦草。
班级管理应该从小组建设到跟进落实,都渗透着文化内涵,组长、组员确定,组名、组徽设计,合作、互助学习,常规、评价捆绑,这些都是比智慧、练耐力、拼协作的真实体验,是一场情商和智商的青春对决。
(5)学习之美
普育之行心得体会淅沥的小雨似乎在诉说着离别的忧伤,一周的学习结束,普育成为我心中一枚永恒的印章。
梁峰校长满面红光笑眯眯的跟在学生后面跑上四圈,也语气和蔼的给青年老师评课,确实如他在报告中所言:我尽量陪伴老师在课堂上施教,陪伴学生们在操场跑步。听到普育学校的教干和老师们一声声“梁校”喊的自然又自豪,那里面应该有许多的佩服、敬仰、尊重还有归属。
王贵勇校长第一天带着大家参观校园,细数楼廊回阁处的每一处的玄机,对于学校角角落落如数家珍。后来与他座谈,真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他对于语文教育的真知灼见一下子圈粉了同组的老师们,“每一节课的关系就是课程”,“中小学语文教学知识点提取重复是大多数孩子语文水平不高的原因”,这些话醍醐灌顶的唤醒了大家的课改热情,让我在几天密集型高强度的知识轰炸中找到了位置,如同在迷雾中航行得到了方向引领。
(图为语文组与王校长合影,右四)
普育之行心得体会这些外出学习之路上的美好相遇可能真的是只有一次的缘分,留给我记忆里写满了成长。
有优秀的团队,才有卓越的个人。
第一天经历8小时车程,来到陌生的酒店,早一天抵达的汪校长已经给我们安排好食宿,让风尘仆仆的同事们感受到千里之外“家”的温暖。接下来的学习中汪校长随时为大家解决各类难题,每当我们遇到瓶颈无法克服时,带我们去和校方领导沟通的就是“汪校”了。
周三,同事们找到校方的分管领导想要一些电子版的材料带回学习,“聂校”心细如发又毫不保留嘱咐我们沟通技巧:要情感拉进、自然而然、态度谦和,和平时班主任例会上雷厉风行的聂校长判若两人。
朱飞燕主任每天都在车上给我们面授当天任务,也每晚给大家共享整个考察团的学习收获,最后一天的时候,她在车上继续鼓励大家,说了很多外出学习的不易,“不当家不知柴米贵”领导比我们担负了更多,位愈高、权愈重、责愈大。
幽默风趣的庞主任每天都给我们出谋划策,随时给我们支招破解学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专家交流也是言语犀利、一语中的,给大家解决了许多业务上的困惑。由于他的总结引领,我们都理顺了学习收获,也明确了以后的努力方向。
还有……
九年级的备课组长张广霞老师细心的和校方的组长沟通交流;八年级的备课组长邵海宏老师、孙卷卷老师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高,总是能提出可行性的意见;七年级的备课组长郑新良老师、王晓丹老师虚心请教老师,细心留意学生们手中的学习资料,获得了不少的学习机遇;新加入的九零后年轻教师李燕,总是第一时间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这些优秀的品质都值得我学习。
普育之行心得体会尾:五天的学习,紧张而忙碌,带着沉甸甸的收获和满心的期待,踏上回家的路。接下来的教育纵使山高水长,也一定要风雨兼程!让所有的遇见都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