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本好书,就犹如在和一位智者面对面地交谈,我在假期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给教师的36条建议》,从中获益匪浅。
对于李镇西老师提出的:如何把课文讲的有厚度?李老师认为:教师应该有着开阔的人文视野,要有丰富的思想资源,要有尽可能深入的思考能力。同时要站在作者的高度去审视课文、审视教学。
我认为,课堂有限,但它的外延很大;书本很薄,但是它传递的思想很深。在教学中,每篇课文都是沉甸甸的、有外延、有内涵。那么如何引导我们的学生把课本变厚呢?课文不过百字,可是要让学生读懂它、读深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首先要做的就是:多读书、广读书。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教师通过大量的阅读来不断充实自己,这样在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或课文的时候,能够通过自己的知识储备帮助充实课文内容、更加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老师讲解经典课文时,除了课堂上有目的有层次有方法地引导学生读,也需要学生课余时间的自读自悟。只有读得多,才会善于抓住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会思考地深刻,才能更好地读懂白纸黑字背后的故事。“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阅读丰厚了,思考也就有深度了,看到的内容也是丰富而充实的。
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是很有道理的。阅读能撞击人思维的火花,思考也让阅读丰厚起来,学生收获的也就远不止是课文的那几页纸,他们收获的或许是励志故事,或许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甚至是一辈子的阅读兴趣、开阔的知识面和眼界......
要想把课本中的内容讲厚,教师需要多读书。只有自己这个瓶子里的水多了,才能拿出来分享给学生!阅读的厚度取决于有厚度的阅读!课堂的厚度取决于“有厚度的老师和学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