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2、卷一,
童年与青年.应试.父与子
关于苏轼的诗
读《苏东坡传》“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苏轼与父亲兄弟进京赶考,路过渑池,写下这首诗,为我们留下一个形象的成语“雪泥鸿爪”。
对于写诗,因有谪仙李白,博学诗工的杜甫,充满佛家超脱的王维,田园风光的孟浩然,豪气冲天的刘禹锡,情感细腻的李商隐杜牧,鬼气纵横的李贺,七绝有王昌龄、五言有刘长卿…,有唐以后,感觉世间一切事物、话题的诗,都被他们写完了,对于宋朝人来说,写诗要想推陈出新,立意高远,颇有压力。
而苏轼的诗,无论是写景、喻物、抒情、感怀,还是哲理,都能让人耳目为之一新,中人心坎,引发共鸣。他的诗,使的得宋代在中国古代诗歌历史上也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为画题诗,简简单单“鸭先知”三个字,就给画立体感,给画与春天万物产生联想,赋画予以生命。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人因湖题诗,湖因诗得名,一个比喻,穿越千年,假若那越溪女子泉下有知,当感动得恨不能与苏子泛舟,共赏湖光秋月。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假若苏东坡将西湖比喻西子的诗还不完全为人所熟悉,那这个劝人珍惜光阴的比喻,则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诗,从嗅觉、视觉、听觉、触觉,再到感觉来描写,让人感叹韶光易逝,劝人珍惜当下春光美好时刻。
到惠州时所作“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觉得诗人苏东坡并非不食人间烟火,而是更接近民众,贴近生活,接近民间地气。这从他后期,甚至到海南以后,“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这类生活诗更为普遍。
再有一些自嘲的“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还有调侃朋友的“一树梨花压海棠”,赠予朋友的“菊残犹有傲霜枝”的傲骨诗句,还有与政见相左的王安石次韵多篇的诗等,丰富了他的诗歌,丰富了他的经历,这些都是组成了他不朽人生的点滴。
苏东坡留诗颇丰,有许多为人所熟悉,甚至到了他题诗地方,见到他赋诗事物,到了某个时节,不知不觉中,就将他的诗应景脱口而出。
东坡的诗,你我又知道多少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