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傍晚,伴随着黄昏的最后一缕阳光消逝,这个年仅12岁的男孩在杀害自己母亲的三天后,获得了“自由”。
当天上午,亲属们为吴某康的母亲举行了葬礼。
事后他的叔叔来到吴某康所暂住的宾馆,然后问了他几个问题,却得到了令所有人意外的回答:
“为什么要抽烟?“
“我们班几个同学也抽。”
“你把你妈妈杀了,你认为错了没有?”
“错了……但是我又没杀别人,我杀的是我妈妈。”
“那以后怎么办?”
“学校不可能不让我上学吧?”
在吴某康的眼里,杀害母亲的行为并没有让他心里感到一丝愧疚,反而更像一种“解脱”。
一、“我恨她”
昏暗的屋子里,弥漫着一股恶人的血腥味,屋里到处是血,凳子也倒在一边。
吴某康的母亲浑身是血的倒在地上,已经算不上一句完整的尸体了,吴某康的爷爷仅凭着身上的衣服和体态认出了自己的女儿。
双手被砍断,手腕里的骨头露了出来,脖子上有一道很深的伤口,头皮血肉模糊,身上至少二十多道伤口。
很难想象这是一个12岁男孩能够犯下出如此凶残的杀人事件。
然而吴某康的母亲就这样死在了卧室,他的爷爷跪在女儿身旁大哭起来…
就在被害后的第二天上午,警察在没赶到案发现场前,12岁的吴某康镇定地说:
“母亲不是我杀的,她是自杀。”
此时的阳光正照在这个看似纯朴的少年人的脸上。
后来警察来了问询吴某康,他才承认是自己杀了母亲。
“我就是恨她。”
吴某康被带走的时候,有村民问他为何会杀母亲,他镇静地回答。
作为一个年仅12岁的少年,从他的话语中,并没有看到任何悲伤的情绪,对他来说,杀害母亲这样一件事看起来是那么的稀松平常。
或许这并不是一次突发的激烈争吵所引发的杀人事件,而是在他整整12年的生活中,早已埋下了报复的种子。
二、“他能改”
在被无罪释放的几天后,吴某康的父亲吴建勇,多次来到学校,希望吴某康能回到学校继续上学。
但每次都被拒绝,吴建勇为了孩子日后的学习,希望政府能够帮自己管教孩子。
面对记者的提问,吴建勇依然坚持让孩子继续上学。
“学校现在是不欢迎他回去上学吗”
“对的”
“什么原因?”
“因为那些同学和家长会担心”
吴建勇面对这样的情况露出无可奈何的表情,而吴某康正蹲在床边穿鞋子。
“我希望政府能够帮他接受教育”
“他这段时间的表现是怎样的?跟你们讲话吗?”
“没什么异常,就是跟平常一样,很少讲话”
记者在询问吴某康的奶奶时,她一样认为自己的孙子应该去学校学习。
在政府的要求下,学校正在研究吴某康的补课事宜。
奶奶、父亲,他们面对记者时,更多的是关心吴某康今后的人生是否能和正常人一样,期许大众能够在时间的长河中遗忘这件事。
毕竟在他们心里,更多的是:
“他还未成年,尚且不懂事”
三、“谁的错”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了解过国内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
像吴某康这样存在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在中国还很多。
吴某康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而母亲这次回来教育、约束这个“野”孩子的时候,吴某康长期在爷爷奶奶的溺爱下,对这种突如其来的“爱”反而是感到十分厌烦。
甚至宣泄出了这十几年对于父母不在身边的怨恨。
这件事情的发生在所有人看来都是不愿发生的。
既不愿意看到12岁少年从此潦倒余生,也不愿一条生命离我们而去。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7.14%,且父母打工年限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
他们虽然隅居农村看似与我们毫不相干,可是谁又能无视他们的存在和将来对社会的影响?
留守儿童不只是一群缺少父母照看的人,他们是这个时代的孤儿, 他们的成长与中国的未来也息息相关。
他们的父母到城里打工拼命挣钱,争取或获得了另一种生存方式。
另一方面,他们又因为在城市里,或自身难保,或无立锥之地,无法将他们的子女带进城里,留在自己的身边。
这个时代的孤儿由于长期被托养或寄养,缺少父母之爱容易导致心里缺陷,由于老人溺爱或亲友疏于管教,缺少正确的价值引导。
孩子是未来、是希望,中国不能无视他们的存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