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四岁女儿的爸爸,已经渐渐形成自己视角针对性的教育,对自己也是一种提升,没结婚前,父母总说等你有了孩子,就能体验我们的辛苦了,然而,今天却感觉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夸张,或者可以说教养孩子,还很有成就感(父母那辈,可能更多生活基础需求压力,好像大多数人的自述故事开头一样“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
观察自己孩子,思想好像是从两岁半时开始形成的,他们从那个时候开始能够主动的表达出自己,会主动的说:“我想......”,还会因为不公对待赌气不好好吃饭或者毁坏玩具,我认为那个时间点,标志着“本我”的出现。
记得小时候,父母大部分时间忙于挣钱养家,少有机会跟我交流想法,体验并不好,给我的感觉类似看好我的身体,别磕磕碰碰,安全长大,基本没能在心智发育的阶段给于关注,觉得这点是比较大的失误,我会尽力在我的下一代身上进行弥补(时代造成了我的经历,我比较相信命数来解释这事,不用抱怨,自己成长过程中,补上这课大不了“晚熟”些就是了)。
一个长我10多岁的大姐凭她人生经验告诉我,“如果生养男孩,一定要在抚养的过程中,培养他如何抑制住自己的脾气,如果是女孩,重点要培养她坚强的意志,不要脆弱”,这个结论有明显得性别区分,多数情况下,我暂且认同。
小时的我被教育成,必须要服从大人,造成一种情况,即大人说的都正确,同时也有一个问题,大人错了,怎么办?!所以我现在的教育,偶尔会允许孩子有自己做错事的机会,让她体验中找到“自己”。同时也可以防止她在“逆反期”不要那么明显。毕竟以后还要帮她挑男人,如果她学不会思考抉择的方法,我就不是享受人生,而变成是,重复辛苦2遍。
曾经在“知乎”看过一篇关于'讨好性格'的评述,写的很好,大致结论是“讨好性格一旦养成,会造成一个人失去主见,严重的可能会人格分裂”。
我的经历告诉我有2件事情是不该有的,1. 不要让孩子独自一个人在家,Ta会失掉所有的安全感,并且容易胡思乱想(好的一面是,它可以独自在家审视自己,照镜子观察认识自己)。2.不要让孩子见到家长,言语或肢体冲突(包括做爱),因为这点很难解释的,小孩子不能判断,所以会造成心理阴影,日后长大也很难弥补,久了会养成Ta躲避问题而不是正面应对的习惯。孩子对你产生误解,一定要想尽力用Ta能接受的方法,解释明白,百利无害。
对于长辈总是隔代疼,宠溺孙代,推断有两个原因,1. 长辈希望之前在教育时有所失误,在你的孩子身上有所弥补,2.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幼年阶段短暂几年,孩子可爱的时间珍贵,造成我们看到的宠溺。
孩子并不是这样,习惯是他们感知社会的基础,如果歪了,后患无穷,针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我认为就是当着长辈的面,不要管教孩子,如果孩子格外喜欢,跟长辈在一起的感觉,就随它去吧,但要记得找机会,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告诉她正确的方法或者认知。
孩子成长的“环境”非常重要,选择优秀的学校,报很贵的兴趣学习班,都不如让Ta找到一个优秀的小团体,孩子往往从众心理极强,周围人的做法最先影响Ta,记得有篇报道,一位妈妈由于辅导小学的孩子的,心脏出了问题,这样的孩子,初高中可如何是好,所以,方法比辅导更重要。
我曾经看过一个观点,如果你学会用小孩的视角重新审视,等同于生命被延长,因为你正用现在的阅历,去衡量你小时候的经历,视角就完全改变了,享受孩子的视角是我的一大爱好。(不信,你蹲下来看看身边的家居,他们长得跟平常完全不一样)
至于现在生二胎的观点,为了保证教育的高质量,我认为我暂时不想要二胎。
带小朋友旅游,绝大多数都不会获得太好的效果,因为小孩的活动能力差,我感觉孩子对活动的记忆也并不会存有多久(毕竟海马体只能基础刺激明显得事情,舒舒服服的旅游,对孩子就是体力的消耗,精神收获很小),所以个人主张不用带她去很多的地方玩儿,偷懒的办法可以接触网络,帮他了解和去看这个世界,然后有针对性的,按照主题,带Ta去旅行。
这是中国第一波,或者可能是最后一波的独生子女,发自内心的呼喊:“如果你觉得文章描述很像你身边的朋友,拜托你帮我把文章发给他”。
公众号:“未老先衰中间数”
注:上文提到了很多个人观点,可能有些偏颇,欢迎指正探讨,因为我们都很渺小,我看到的也只是世界的一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