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妈问我:“佛系”是什么意思?
我笑话她不赶潮流,这个词都已经在朋友圈里火了很久很久。结果她对我说:你们年轻人都浮躁得很,真正的佛系可没你们想的那么简单。怪我忘了她是虔诚的信众,随后一番短暂的讨论,让我心生感慨。
想当初这词一出来,许多人都表示自己就是传说中的“佛系青年”;谈着佛系恋爱,过着佛系生活,更衍生出至今活跃于各个表情包中的“佛系三连”:都行、可以、没关系。
在喧嚷的生活中人们渴望一方净土,倍感压力的时候甚至会说“光是活着就已经竭尽全力”,开始觉得还是知足长乐好;不争不抢的,处事也会泰然安定。但久而久之,反向的声音也渐而热烈;毕竟,活的像咸鱼一样的人一直都不少。
调侃是可以,想过平淡人生也没错,但还没挣扎就认输,最后怕的还是自己后悔。活在当下,难免被快节奏却按部就班的生活压得喘不过气,一句“佛系”掩盖的或许正是自己心里的焦虑和躁动。
不禁又在想,如果仔细品悟“佛系”,得出的又是什么?
于我而言,该是“无畏”二字。
不争不抢、泰然安定,没有那样尖锐又特殊的欲求,却很努力的生活着。在我看来,便是无所畏惧才该有的表现啊……不畏惧生活中的千难万险,不担心突然荡起的种种波澜,也不害怕承受那些躲闪不掉的打击,一切全凭坦然,微笑应对。
我认真地回忆、思考,我遇到过的人中有否是这样的生活状态?而又是什么人,拥有这样的“佛系乐活”?最后映入脑海的竟然是战争时期的人物群像,就像是摄影师哈里森·福尔曼的《北行漫记》里的那些重庆人......
如果你不告诉我,我很难想象这样的景象会发生在抗战时期,被炮火阴云笼罩之下的重庆。我本以为,承受六年零十个月无差别轰炸的重庆,城市和人民都会因战祸苦楚不堪。那时的天空大概总是灰蒙蒙的,也藏不住惨淡,人们即使或者也像将要死去。
大家不知道什么时候日本人的飞机就会乍现碧空,防空警报随时都会猛然拉响,又或许下一秒钟自己家的房子就会成为一片弹坑,什么都不剩下;那是一段让人胆战心惊的岁月。这样的环境下,节庆日的舞龙舞狮活动竟能操办得这样热闹,好像他们一点也不怕日本人突然轰炸。
如果你不告诉我,我很难想象绿豆汤遇上西式咖啡冰淇淋竟然能如此时髦。即便是战时,人们也有短暂的消遣,也会在阳光明媚的好天气里会会朋友,喝点coffee,男人谈生意,女人聊家常。
如果你不告诉我,我很难想象这样美丽的笑容会出现在战争时期的天空下。纺织厂已经遭遇过好几轮轰炸了,但女工们每天都到得很齐,只要她们还足够健康。卖力工作生产出的纱布、棉条、被服,源源不断地送往受难区和抗日前线。她们非常普通,也非常伟大。
如果你不告诉我,我很难想象就在日军的轰炸期间,能有这样一隅教室、一方书桌。孩子们穿得干净又体面,翻开课本嗅到书卷里的墨香。战争残酷,却并非只有伤痛和血泪。点点滴滴的生活气,不断浇筑这城市的灵魂,行程生命的支点。
他们不害怕吗?他们肯定怕极了。但……没有余地让他们退缩、放弃,然后……看开也就坦然了,不是吗?
与其畏畏缩缩提心吊胆,不如活好当下。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照顾好自己关心在意的人。不刻意去幻想灾难、死亡的到来,不将压迫带给人的负担过分扛起,不被险恶的心魔击溃。日本人的导弹将重庆人的家园摧毁,但他们的意志却越来越坚强;无所畏惧,心思坦然。
我很想停下来,表达一下自己对于这段历史的敬畏。
如果这个夏天我没有去过重庆,没有到大隧道惨案遗址去参观,没有在博物馆看到这些影像,或许我仍然不知道,抗日战争期间的重庆竟然承受了日本人的无差别轰炸长达六年零十个月。
或许随着时间远去,重庆大轰炸被人们提起的次数或许会越来越少;这意味着安定、和平的路越走越远。但这些无畏活着的人也不应该被忘记,只因为他们值得被记忆。
就像哈里森·福尔曼的摄影集《北行漫记》、雷伊·斯科特的纪录片《苦干》;记下他们,或喜或乐,或无畏,或从容,或坦然……
以及将要在8月17日全国公映的电影《大轰炸》,虽然它近日似乎都处在舆论话题的暴风眼上,可看过了预告片的我仍然对它抱以期待。因为它的确很真实地把当时那一群无畏生活的重庆人映现出来;对于他们,似乎已经不需要再提“佛系”,只说“乐活”也足够好了。
这应当是一种精神,它不仅仅属于这群八十年前的重庆人,也属于在这片土地上生存了几千年的中国人。这种精神看似平凡却拥有神奇的力量,它可以让中国人挺直脊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