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跟老妈视频聊天,说到亲戚家的孩子,有的脾气不好,有的是月光族,然后老妈说我女儿各方面都还不错,是我培养的好。
我没有否认,我觉得女儿确实很省心。
其实,我没有刻意去培养,都是顺其自然的。总结了一下,有三个方面做的比较好。
第一个方面,就是要多鼓励,少批评。
那时候,老妈家订了文萃报,很多教育理念就是看报纸得来的。
每当女儿取得一点小小的成绩或者进步,我就给予鼓励和赞许。
我发现越是鼓励,她越是朝好的方向发展。多鼓励,还能让她更有自信,这样就会形成良性循环。
到高中的时候,女儿已经能主动学习,几乎不需要我督促了。
女儿上高中的时候,手机已经开始流行。有一天,我对女儿说:“给你买个手机吧。”
没想到女儿说:“别买,我怕控制不住自己。”
所以,直到高考结束,她才拥有了第一部手机。
第二个方面,就是自己的事自己做。
我跟大多数父母一样,也觉得孩子以学习为主,家务事没怎么让她做,但底线还是要有的。
女儿自己的卧室,自己的书包,都是自己收拾整理。鞋应该也是自己刷的,我都没印象了。
女儿高中住校,换洗下的衣服都是她自己在学校洗的。没有洗衣机,全是手洗。
那所学校风气也不错,其他学生应该也都是自己洗,但也有一个例外。
记得高中刚开学的时候,我就听到一个家长说,她的孩子不会洗衣服,只好穿一件扔一件儿,适应不了住校,所以准备过几天就转学。
这无疑是家长溺爱的结果。
第三个方面,就是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一块长条的巧克力,你家孩子是一次吃完吗?条件好的家庭估计是的。我女儿小时候,每次只掰一小块儿,一块长条巧克力分几次才吃完。
别看这件事情小,以小可以见大。
女儿初中阶段是走读,早餐在学校门口买。我的记忆里没有起大早为孩子做早餐的画面,当然条件也不允许,我们是双职工家庭,要倒班的。
女儿上高中时,我好像没给过她零花钱,如果给了,也给的很少,我都没印象了。
学校说交多少学费伙食费,就交多少,好像没额外给她钱。
晚上肚子饿了,她有时候在学校门口买馒头吃,后来得了个绰号叫馒头公主。
女儿上大学,第一学年生活费我只给了600,第二年大概是700,第三年大概是800,快毕业时给了1000,那时候我条件好些了。
女儿说:“妈妈,我都成大财主了。”
回想起来,我女儿不仅省心,也很省钱。她小时候是母乳喂养,省了奶粉钱;那时经济条件不好,她没上过一天幼儿园;小学初中是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没上过一天补习班,又给我省了一大笔。
女儿大学毕业时,好像还没流行毕业旅行,不过仔细想想,她还是去旅行了。只是好像没找我要钱,大概是从生活费里节省下来的,也没去很远的地方,好像是和同学去湘西玩了几天。
我觉得孩子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很重要。
不信你去看看,那些在高中、大学阶段花钱大手大脚的孩子,吃不惯学校食堂的饭,要经常点外卖的孩子,以后参加工作后,很可能依然花钱如流水。
这样的话,挣再多的工资也存不住,理所当然的变成月光族,然后父母就跟着倒霉了,因为孩子大概率会啃老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