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今发现的带铭文的秦戈,有一柄为“十二年,丞相启、颠造。诏事成,丞迨工印”,又有一柄为“十七年,丞相启、状造。郃阳嘉,丞兼库【月隼】工邪”。
从两柄秦戈的铭文,可知:秦王政十二年时,右丞相名启,左丞相名颠;秦王政十七年时,右丞相名启,左丞相名状。显然,十二年至十七年的6年间,左丞相换人了,也就是名状取代名颠。
据此,对照“商鞅方升”的底部铭文,即:“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可见,名状后来晋升为右丞相,又取代名启。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刻所立石”,落款有“丞相隗林、丞相王绾”。由此得知,名状乃隗林。又有记载:九年,“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毐”。由此类推,名启为昌平君、名颠为昌文君。
二
《离骚》曰:“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天问》曰:“启棘宾商,九辩九歌”。二者辞句中,提及《九辩》、《九歌》。对于屈原作有《九歌》,这是没人质疑的。
在《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有类似辞句的说法,即:“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开焉得始歌九招。”
相对照,开者启也。假设:《山海经》作者借以辞句中“九辩与九歌”,来暗示自己身份。基于此,有下面推定:
屈原为楚怀王、楚顷襄王两朝大臣。楚怀王叫熊槐,楚顷襄王叫熊横。则作者为楚王后人,叫熊启。
那么,有一个疑问,不会是屈原抄自《山海经》吗?九招,出现在《吕氏春秋•古乐》,即:“帝喾命咸黑作为声歌九招、六列、六英”,“帝舜乃令质修九招、六列、六英”,“汤乃命伊尹作为大护,歌晨露,修九招、六列”。
查阅其他古籍,皆写为“九韶”。可见,《山海经》作者采用《吕氏春秋》的“九招”,是为与吕不韦扯上关系。这就清楚了,《山海经》在《吕氏春秋》之后成书。故而,上述“假设”成立而可信!
不仅如此,山经末尾有一段文字取自《管子•地数》,海经起头有一段文字取自《列子•汤问》。管仲,广为人知的丞相;列御寇,广为人知的君子。作者以此暗示自己身份,再清楚不过了。这就是说:熊启,昌平君是也,做过秦国丞相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