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第一个目标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而不是塑造成我们想要的样子,更不是把孩子教育成实现父母目标的工具。
![](https://img.haomeiwen.com/i22476201/21223949c8329cea.jpg)
每个孩子都像是一粒种子,有着天然的生命力,有着自身的特质和发展规律。我们要相信孩子,相信孩子就是相信生命,相信自然的力量,相信孩子自己是具有向上的和积极的内驱力的,孩子不会因为我们不督促、不管教,就会堕落和毁灭自己,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父母逐步放手的过程。相信孩子,我们才能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我们才敢放手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特定的智力类型和思维模式,每个人的发展既会顺应心理发展普遍的规律,又有着自身的节律,无论是智力类型、思维模式还是发展速度的差异,没有什么好坏优劣之分,只是个体之间的差异。我们不可能让一棵松树变成杨树,也不可能把一棵杨树打造成坚实的家具。
![](https://img.haomeiwen.com/i22476201/0392ee99cc94edc4.jpg)
父母的任务之一是观察孩子,发现他的优势和弱点,帮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而不是改变孩子、塑造孩子,即使你再努力,孩子都不会变成你想要的样子,他只会成为他自己。或者在你的逼迫和改造下,成为一个不知道自己是谁的自己。
通过前面讲的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我们可以发现,应试教育体系下决定孩子成绩好坏与否其实就取决于两个智能:逻辑——数理智能和言语——语言智能。应试教育主要就是考核孩子的这两个方面的智能。尤其是逻辑——数理智能,更是关键。数理化教育和考试,究其核心,其实主要就是培养和考核这个智能。而语文和外语考试,主要就是言语——语言智能。
如果你的孩子刚好在这两个智能方面具有优势,他在学校教育中就很容易脱颖而出。如果你的孩子刚好在这两个智能方面不具有优势,那他想在数理化和语文、外语学习成绩优异,其实是相对困难的。
所以,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下,在逻辑——数理智能和言语——语言智能这两个智能方面比较薄弱的孩子,在学校的日子是不好过的。当然一般来说,在学习方面,哪怕再“不是这一块料”,靠努力和正确的方法,基本上都可以达到七八十分左右的水平。但是如果家长给孩子不切实际的要求和压力,让孩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他的成绩只会越来越糟糕。
真正的教育是让每一个孩子将自己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也就是我们一直倡导的因材施教。但因材施教在学校教育中是很难做到的,目前的学校资源少、老师少、学生多、教学任务重,老师很难有精力去细致地观察每一个孩子的特点,用不同的方式去对待孩子。
![](https://img.haomeiwen.com/i22476201/2f2e45fec55c2bb5.jpg)
父母的教育重点并不只是督促孩子学习,协助老师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而是要把重点放在支持和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上去。父母要放下焦虑,认真观察,发现孩子的特点。只有了解了自己孩子的特点,才可能顺应孩子的特点,对孩子做出切合实际的要求,最终帮助孩子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