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很喜欢这本书的封面,有点复古,弥漫着古书卷的气息,虽说有点以貌取人,但这却是内心的真实感受。也许封皮的好坏与内容的好坏并无决定关系,但使人产生一种美感总是好的。初识此书是因为刷微博出来的一句话;“别急着学什么,别急着当个能人,青春本来就是用来浪费的。选择做个挣不到钱的人,选择过狼狈一些的生活...总有人来相依为命,总有急中生智的一天。”恰巧符合刚毕业进入社会心里的迷茫,读来内心多了几许安慰。就是这么一个偶然,我对此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姑且算是缘分!
整本书读下来的感觉是激动、淡定,无味的。刚开始读起来感觉就像突然碰到知音说出了许多你想表达却不知如何表达的话,总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随着内容的慢慢深入,不再激动上头,而是稳了下来;到最后几篇文章就有点看不下去的感觉,因为不知所云。许是知识储备太少,毕竟涉及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没有系统的理论框架体系,只是看了几部电影能有所悟而已。
其次,这本书给许多电影爱好者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比如各种类型电影存在的问题,尤其是武侠片的弊端。
第一,英雄的塑造过于简单,没有传统文化思想的支撑。大多数简单粗暴,起点太低多是泼皮无赖之辈,终点也不高。各路英雄多鄙俗、幼稚、没文化,以民族大义藏拙,以对外宣战给观众以廉价兴奋。他们没有明确的爱情观、价值观、生死观,只靠逼急了,拼了,应付一切。抗日神剧尤是如此,为了宣泄近代民族的耻辱感报复日本人,编出了各种不符合故事原则的情节,开发出了各种杀人神技。如此做派,看似是在宣扬民族主义,实则是赤裸裸的耍流氓。真正有意义的作品是让人反思战争的残酷,珍惜和平,而不是贪图所谓的报复快感,看起来好像挺有逼格,实则是low的很,廉价的很。这样的作品简直就是愚弄观众的智商与品位,它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笑话。同时也透露着一个问题,在市场化经济条件下,导演们对观众的心态是嫖客心态,在消费上占有它,在心理上鄙夷它。
第二,杰出电影作品,在技法上是合乎传统的,而在价值观上却是反传统的。也就是场景,镜头这些层面的东西是要符合逻辑的,而在思想层面上却是要别出心裁的,要传达一种与现实不同的价值观。同时电影是观看的艺术不是解释的艺术,这就是说我们要通过影片中人物的行为来揣测人物的性格与情绪,而不是要他们解释出来,说给我们听,否则就如同审问犯人般无趣了。仔细去看,很多电影在结局的设置上总是要画蛇添足,多加上一个特别清楚明了的情节,以此来显示主题明确。其实,这多是败笔。比如近期惊悚电影《魔宫魅影》,结局若改成:当所有谜底揭开后,所有人却再次离奇自燃,那就有意思多了。就像是美国系列电影死神来了,看似一切有了答案,实则是另一种困惑的开始,也符合哲学思想中的矛盾,生活的哲学就是稀里糊涂就过了,哪能分的那么清楚。
第三,就是一些很有意思的句子。生活与故事是不同的,生活中厌恶一个人保持厌恶感便够了,而在故事中厌恶一个人,便要增加他的传奇性。(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就是电影的戏剧性)自知宿命的人,是有力的悲剧人物。(如此方能显示人世的诸多无奈,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诸葛亮)我们被轻易感动,说明了我们在生活中守住底线的难度。(一时的恻隐之心很容易令我们失去原则)
�b?a���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