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认为唯美主义者充满着诗意,也是感伤的代言,还会给人颓废的感觉。友人说我的身上也有唯美主义的色彩,神情总是带着忧郁,是个多愁善感的女人。我想,可能是自己骨子里有天生的感伤在作祟。
很小的时候,我时常看见母亲坐在书房内,读着一本线装的书,表情有哀伤,有时还会轻轻叹气自言自语说,这些人物真是个悲剧,然后合上书本就起身离去了。后来我才知道,那是曹雪芹著的《红楼梦》也自然成为了我的读物。
书中的人物,我喜欢薛宝钗的淡雅端庄,有传统淑女的特质,把她当成学习的榜样。后来却喜欢上了林黛玉,也许是被她的忧郁的美折服了,还把她葬花的情节抄写在日记本上。在她生命的最后,记得读时还哭过,也算是认识了什么是悲剧。
对红楼梦痴迷的状态,慢慢演变到其它的书籍。利用一切的时间去读《诗经》的千古绝唱,读巴金的《家》以及外国的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诸如此类的感伤文字。
好在,没有中感伤的毒,没有被其腐蚀,变得颓废。读完一本书,能够很好的从故事中走出来,还得出个不太成熟的结论,人生就是美丽、伤感。
不知是那位文学家在一篇杂谈中谈到他对感伤的看法,他说,中国古文学的海洋里对他产生过最深刻影响的精神不是别的,而是感伤。因为喜或者怒最多只是入心而已,感伤却能彻骨。我也有这样的看法,读过难忘,有些段落句子永不磨灭地深印在脑海里,时常若隐若现、忽明忽暗的在眼前浮现。
思索一些作品,认为作者也有感伤的基因,是毒瘤裹蜜的滋养着自己的情感。还大胆的肯定,感伤是文人的通病,他们对人世的苦痛总是耿耿于怀,会为此写出一部部作品,大多还是传世之作,对人生的缺憾不能笑对坦然。
但是,事物的发展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痛苦缺憾与幸福快乐同样存在于我们的生命之中。如果你不能安于生命的定数,那么,你只能用感伤涂抹心情。
基于以上的认知,我想根除掉感伤也许不太可能;但是,我们可以培养自己豁达的胸怀。惟其如此,才能在失意的情况下,葆有心境的平和,我们的心灵世界才能云淡风轻。
也许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各种新颖的东西横空出世,我将会逐步告别感伤,从唯美的城堡中走出,融入时代洪流之中,去领略人世间的风雨繁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