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人最后的成熟是学会面对自己的死亡

人最后的成熟是学会面对自己的死亡

作者: 27eae702aa7d | 来源:发表于2018-10-31 23:31 被阅读22次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不断有与“死”相关的新闻出现,这几天尤甚。

28日,重庆公交坠江,十数人沉入70米深河床;29日,主持人李咏病逝;30日,武侠小说泰斗金庸去世。

3天,不同的原因,不同的人,相同的结果,对我们的触动不一。坠江事件,我们感慨普通人的不幸;李咏因癌症英年早逝,我们惋惜一位优秀主持人离开了我们;金庸先生安详老去,我们缅怀大师,感谢他为我们呈现的独特世界。


人固有一死,这一点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有一天也会死,大多数都会意识到这个问题;但是将来如何面对自己的死亡,大多数人可能没有思考或者还没来得及思考。

有时候我会想,当我死了以后,这个世界就不存在我了。那时候,这个46亿年的地球上的所有就跟我没有关系了,身旁的亲人、朋友、认识的不认识的,他们的喜怒哀乐我再也看不到、感受不到了。而我又多么想看到这些啊。理智告诉我,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人间百态、世道轮回就永远离开了自己。一想到这里就会觉得恐惧:就这样死了?太不甘心了吧?可能那时候还有一些遗憾没有解决,就再也解决不了了。这样的问题不断涌来就会让自己越来越恐惧。

我的这个恐惧还不是对死亡本身的恐惧,准确来说是对死亡的未知性的恐惧。但是有一天,我突然想明白了一件事:这世界上本来就没有我啊!没有我-有我-没有我。这个世界没有我46亿年,有我不过几十年,最多一百多年,没有我才是常态啊。以我自己来看,这个世界不过是从没有我的状态又重新回到了没有我的状态而已。之前没有我的时候也不存在所谓恐惧,奈何再次没有我了要恐惧呢。所以,现在我已经不恐惧了。

克服了恐惧之后,我转而去思考,我将如何面对自己的死亡呢。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60页

人是物质,人也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死亡是物质的灭亡,也是相应社会关系中一环的消失。可以这样想,当你的社会关系中有人死亡了,是这个人物质的灭亡,也是你本质的一部分的灭亡。也就是说,当别人死了,也表征着你也在进行着另一种“死亡”——“本质的死亡”。反过来说,当你死亡了,是肉身的死亡,也是别人一部分的“本质的死亡”。

人自出生,便开始走向死亡了。当然这么说有点悲观主义的色彩。而有时我也会去设想、猜测自己会如何死亡。


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死亡人口数量为986万,很快将达到千万。想一想,每年我国有1000万人死亡,前面提到的接连3天有死亡报道的事情其实每天都在发生。只是死亡的形式或者死亡的人决定了会不会见诸报端。

人都会死,我想大多数人已经不会恐惧死亡;但是怎么死,可能让许多人纠结。有人告诉我:他不怕死,但是他怕病死,只要能让他安安静静的死,他并不会害怕死亡。这恐怕也是大多数人的想法,我们都是不怕死而怕痛的人。

我也想过自己究竟会以什么方式死亡:如金庸先生的安详辞世,如李咏先生的因病去世,如坠江公交上的人们意外去世。大家说的不怕死应该就是第一种吧。安详辞世是人们的追求,病痛和意外有时自己很难避免,似乎死亡这件事也如薛定谔的猫一样,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知道它的具体形式。

但我们可以尽力小心行事,强身健体,剩下的就交给命运吧。

这是死亡的方式。


关于死亡以后,我最理想的处理方式是“挫骨扬灰”。世界本就无我,再次无我就彻底无我。

当然人的一生还是要有些价值和牵绊的。如果那时我的身体器官还好的话,请帮我治丧的人把能捐的器官都捐了,别浪费;剩下的零件就烧了吧,如果有人想怀念一下我的话,就找个地埋了,或者埋在花盆里发挥最后点预热;如果没有人怀念我,就把那点灰烬撒了吧,大海会比较浪漫,山谷会比较清静,沙漠会比较狂野,田地会比较安稳。总之,随便吧,反正死人是不能跳起来反对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最后的成熟是学会面对自己的死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afo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