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昏天黑地批改IB文学的试卷,今天终于改完了。今年我改了大概200份试卷,其中有一个满分,有一个差一分满分。在文学上有天分的学生大概就是这样的比例,百里挑一。
这两个学生在这次考试中涉及的作品是: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白先勇的短篇小说集《台北人》、契诃夫的短篇小说集;契诃夫的戏剧《樱桃园》、老舍的《茶馆》、谷崎润一郎的《细雪》。从作品选择上来看,都非常经典,是文学“金线”以上的作品;并且包含不同年代和地域的作品以及翻译文学。他们需要结合这些作品回答论题,如作品中的次要人物是如何推动情节的,历史语境如何影响风格意象的选择,等等。有兴趣可以读之前的文章来了解更多:《读下去、写下去(六)》
大部分学生只是把这个考试当作一个考试,死记硬背了一些情节和套路,选择一道貌似看得懂的题目,把文章囫囵下来。
而这极少数的学生,是带着在限定时间内完成艺术品的态度来写作的,他们的文字酣畅淋漓,跳脱一切评分的标准,才气横溢而出。
不知道这些学生有多少会真的进入文学系,又有多少遇上了合适的土壤,让他们的天分不止于此,能够成为未来的大家。
每年改考卷的时候,会发现有一些作品是我也没有细读过的,批改这些学生的评析会让我也对很多作品产生阅读兴趣,比如村上春树的短篇小说集《神的孩子全跳舞》、黄春明的小说《儿子的大玩偶》等。有一些作品我已经读过许多遍,熟悉得不能再熟悉,比如余华的《活着》、老舍的《茶馆》,学生常常能够读出新的含义,我也会觉得每年都会借着学生的论文对这些作品有新的认识。
关于选哪些文学作品学习,IB组织有两份书目我觉得很有价值,一份是中国文学书目,一份是世界文学书目。闹书荒的时候,从里面选择来读准不会有错。
分享一个我以前整理的世界文学书目的链接,大概330本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