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时,后现代主义风头正盛,文学的殿堂也充满着我所不理解的事物,每门课的老师们都急不可耐地给我们开出一长串的书单,里面的书籍不是经典名著,而是我们之前从没听说过的新近出版的书。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王小波的杂文、美女作家卫慧的《上海宝贝》、“下半身”写作的诗歌……各种风格迥异光怪陆离的思潮令人迷惑不已,“X大中文系不是培养作家的地方”的魔咒又让人寸步难移。
时而加入文学社打打酱油,时而去诗歌大会凑凑热闹,似乎是个文艺青年,却又一无所产。如果谁写的文章是别人能看得懂的,那谁就会受到鄙视;如果谁能高谈阔论人人都不懂的东西,最好里面再夹杂几个先锋学者,就会得到大家的羡慕。在这样的环境里,闭口不言、否定一切似乎也是一种智慧。
同宿舍的一个女孩谈吐不俗、每日笔耕不辍,她的才华让她一进校就成了校园文学圈的风头人物,被高年级同学誉为“沙漠之花”,沙漠代表周围人的平凡渺小,正衬托“花”的稀有和绝世独立。她的作品里一个个新鲜的名词、新奇的写作手法,让我这个小沙粒羡慕嫉妒又无法模仿……我成了找不到自己声音的哑巴。虽然还在写日记,但记下的是没有答案的迷失,没有结局的恋爱,没有意义的人生……终于有一天,什么都没了的我烧掉了所有大学的日记本。
文字,曾经那么美好,打开一扇窗,让我看到我还没有经历的绚烂人生;但是,也终于在我自我形象和价值观坍塌的时候,成为了一种无病呻吟的讽刺!
毕业后,那个当年最有才华的女孩成为了小有名气的诗人,但是2010年,她从楼上纵身一跃,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消息传来时,全班同学震惊而唏嘘,她的朋友们帮她整理了她生前的作品,出版了她生前未发表的诗歌和散文集。“自杀”这个词语让爱她的人无法接受,他们统一把她的死因诠释为:罹患忧郁症,因病离世。
读到她书的人,会惊叹于她作品中流露出的惊人才华,然而,也是伴随这份才华的敏感、脆弱和焦虑,让她无法生存于现实世界。莫非在《天国的影响,上帝的时间》一书中说:“一般人比较世故,会因着生存而懂得如何自我保护。或转脸不看人世间的生老病死,或回避一些丑陋、残忍的真相。但对艺术家来说,他们没有选择,不但不会逃避,反而还会近距离地凝视、再凝视,向生命问一些艰深的问题。”可以想象,当问题无解而现实依然冰冷矗立,他们无法面对生命的真相,无法负荷黑暗时,选择了对生命决绝的态度也就不足为奇。
一个天才写者的灵魂需要保持高度的敏感,但也如同一把薄如蝉翼的利刀,用对了是吹毛断发的锋利;用错了,刀刃崩坏、彻底废弃。
圣经中有这样一段话:“不要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要照着神所分给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大学时候的我,不认识自己的真正价值,因此在时代的乱流中、与他人的比较中丧失了自我,放弃了对写作的坚持。蠢如一把不认得自己的刀,不是想去削铁如泥结果伤了自己,就是消极丧气一任自己锈蚀钝化,结局只能是被弃之不用。多希望我早一点知道,我虽是一把平凡的刀,但只要懂得使用,保养得当,不去片生鱼,也不去剁骨头,依然可以正常发挥专属我的功能。
现在,这把锈蚀已久的刀,已经愿意开始洁净、磨光自己。
“我是谁?”永远是我们需要第一个解决的问题。
读下去、写下去(七):我的天才室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