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人:可以理解为多人,甚至两人。
行:同行。也可以看成是共学,共事,共同走过一段人生路。总之,让自己与他人有了近距离接触的机会。
那么,在与他人共处之时,则可以把对方做为自己的老师了。
看到别人的优点,就认真去学习,以增长自己的能力修养;
看到别人的缺点,就引以为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孔子的这段话中,可以得到三个启示:
01)懂得向身边的人学习。
向身边的人学习,这件事看起来简单,实则很难做到。
现实的情况往往是:
看到诸如同事亲属朋友,有比自己优秀的地方,不由生出了嫉妒之心。
对方处事圆融,那是“虚伪滑头”;
对方做事执着,那是“死脑筋”;
对方会赚钱,那是“用了见不得人的手段”。
……
乞丐不嫉妒富翁,却嫉妒比自己要饭要的多的其他乞丐。
人常常见不得身边的人比自己强。
另一方面,却把对方的缺点,看的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以他人缺点比对自己优势,常生出了鄙视,生出了傲慢。高人一等的心态油然而生。
这些不良心态,都是我们前行的挡路石,要努力搬开它。
02)万物皆为我师。
以善为师,可以长养我们的善;
以恶为师,可以去除我们的恶。
这不仅限于以身边的人为师,万事万物皆可为老师。
比如古人,以竹来学习其高洁;以莲来学习其“出淤泥而不染。”
孔子以山的品质比拟“仁”,以水的品质比拟“智”。
明代的一桌一椅,一只花瓶,都让我们感受到古人的处世哲学,既高洁出尘,又质朴无华。
再说个现代的例子,看到网络上报道,有人因被网暴而自杀的悲剧。
虽然面对的是极端的个例,是否也需要常反省,自己是否也曾不假思索,任意批评。
而没有想过,自己所谓的义正言辞,却对别人造成莫大的伤害呢?
只要用心,随时,随地,在在处处都可以是我们的老师,都可以帮助自己成长。
03)学习要化为行动。
看到善了,重要的是要去“学”,学会了才是自己的。
看到恶了,重要的是去改正,让自己“不贰过”。
自己的过,他人的过,都让自己不再犯,这才是“不贰过”。
回到行动这个话题上来。
这是儒家一直强调的,要去应用。
如《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学习对方的优点,警省对方的缺点,这是“学”。
更重要的,是将他人的长处变成自己的长处,对缺点时时警醒,不可犯同样的错误,这是“习”。
《一年顶十年》中,作者强调一点,“用,才是更好的读。”
岂止是读书,所有的学习,包括向书本的学习,向牛人的学习,向生活的学习等等,都是要去“用”,才更有用。
用到了,就是自己的。满足于品头论足,滔滔不绝,却不曾有任何行止,那只是徒增美丽的外表。
总结。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习无处不在,更要莫忘实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