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微信推出了第二本官方丛书-《微信力量》,如果第一本《微信思维》仅仅还是思维上的入门与引导,那么这一本就是展示微信思维逐步落地后带来的变革。书里介绍了很多传统体验场景+微信打造出化学反应的案例,比如:商场、停车场、医院、政务、景区、硬件等。
再来看看微信这几年来布的大局。
连接,不仅仅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微信想要连接信息和人,所以有了订阅号,产生了个人自媒体,提供个性化服务,让社群经济变现,同时也重伤了传统媒体。
微信想要连接服务和人,所以有了服务号,让应用服务通过h5的方式移动化,比起开发app,开发成本更低,推广效率更高。
微信想要连接企业和人,所以有了企业号,入口延伸到移动OA。
微信甚至要连接硬件设备和人,所以有了微信IOT,让硬件具备社交能力。
而微信支付,将这所有的连接形成了闭环。
至此微信大生态,已经完整,正式宣告了连接一切的野心。
这些连接成功的基础在于:
微信是个超级大app,守着移动互联网最大的流量入口,基于这个超高频应用衍生的服务,几乎没有接受成本。
社交+服务,嫁接的很自然顺畅,反之则行不通,这点很重要,淘宝和支付宝便是例子,就算同为流量大入口又怎样。
其实新浪微博本可以做到这一切,因为它已经踩中了用户互联网行为由固定化转变成碎片化的时间点,在这场革命大潮下,QQ空间和博客被秒杀了,集成了IM后,我一度认为干掉QQ也是有可能的。但是微博踩中了开头--“碎片化、广播化社交、大V的发声平台”;却没有踩中结尾--“碎片化、草根用户、私密社交、个人存在感”。可怕的是微信朋友圈踩中了,拿走了微博留下的红利,因为社交的根本是要有边界的服务所有人。
但是真的需要连接一切吗?微信一直在保持简洁,尽量避免对用户的干扰,可是连接的服务越多,适用的场景越多,变得臃肿在所难免。"社交+服务",威力确实很强大,但是“社交+无穷的服务”必然会影响"社交"的体验,而这正是微信的基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