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课,师傅通过一段视频,庄严地引领我们回顾了为期一年的同喜班的学习历程,总结了同喜班修学的目的与意义,同时,师傅也慈悲第为我们打开了接下来同修班的修学大门,告诉我们同修班的修学内容以及修学路径,帮助我们在心理上和实际的修学中做好准备。
同喜班,是以人生佛教为基础,以信仰建设为中心。佛法就像一片智慧的果园,我们通过这些人生佛教内容的学习,就像采摘着智慧果实,我们尝到了智慧的果实之后,就会发现,我们内心的迷惑和烦恼在减少,同时我们内心的智慧和慈悲也在增加,所以我们慢慢地也就尝到了佛法的这一份发喜,这个发喜是来自于我们的内心,所以同喜班,就是同沾法喜的意思。
我们很多人进入到书院之前,都没有接触过佛法,或者说有的人虽然有接触过,但是在信仰上,多半还是处于一种比较迷信的状态,在修学上,通常会处在一种比较混乱的状态,那我们通过同喜班的学习,我们明确了修学佛法的意义。对三宝的信仰,对佛法的信仰,让我们会做出一种明确的选择,所以上了同喜班之后,很多人从此正式地皈依,这个皈依就是代表着,我们通过理性的选择之后,发自内心的对三宝产生一种认可,并以三宝作为我们人生的一种究竟的归宿和依赖。
进入同修班,就是我们要共同地走上菩提道,同修菩提道。菩提道——就是生命的觉醒之道,所谓生命的觉醒之道,就是我们确立了佛教的信仰。走上菩提大道意味着,要摆脱我们生命的迷惑和烦恼,要开启我们每一个人生命内在的觉醒的力量,所以菩提道也就是一条觉醒之道,一条成佛之道,同时也是一条自觉觉他的道路。我们修学佛法,不仅仅要自己走向觉醒,同时我们也要帮助更多的人,从迷惑走向觉醒。
同修班的修学,内容更专业,所要学习的分量会更大,我们将会学到菩提道次第略论,会学到入菩萨行论,还会学到瑜伽菩萨戒。同修班的修学内容,就是以道次第为基础,以菩提心的修学为中心的。
道次第给我们提供的是一个系统,是生命改造的系统,系统的内容,包括道前基础、下是士道、中士道、上士道。道次第的整个核心的思想,就是要舍凡夫心,生出离心,发菩提心,然后到成就佛菩萨的品质,所以我们在学的过程中,每走一步,都是在帮助我们完成摆脱迷惑,同时帮助我们开发生命潜在的觉醒的力量,慈悲的力量。
进入同修班学习,对八步骤三种禅修的运用和熟悉,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步:学习书本和音像内容,了解每句话的含义。
第二步:正确理解每个段落、章节的法义。
第三步:带着问题学习,知道每个章节说明什么问题,经论中又以什么方式说明。
第四步:把经论所说的问题和现实人生相联系,建立正确的认识和人生观,并安住在这种认识和观念中。
第五步:学会用佛法智慧(正见)重新审视人生,指导人生,解决现实问题。
第六步:摆脱不良串习,建立正向心理。安住于正向心理,完成心态的改变。
第七步:思维不良心态的过患,依正见观察思考,摆脱不良心态。
第八步:思维正向心态的利益,依正见深入思考。不断熟悉和重复正向心态,完成生命品质的改变。
生命的品质是来自于我们的心态,我们的心态被不断地强化之后,就会成为生命品质。
通过佛法正见的指导,我们形成了这种,慈悲,无我,善良,无私,包容,出离心,菩提心,这样一些正向的,积极的,良好的心态,我们不断地重复这样一种心态,最终我们造就的是一种良好的生命品质,就是一种佛菩萨的生命品质,那这个过程中,事实上就是我们生命改造的一个过程,从观念改变到心态改变,到生命品质改变,所以我们需要用心地修学,真诚认真老实地学,那我们生命的改变,自然就是水到渠成。
书院有两套模式,一个是修学模式,还有一个是服务大众模式,通过修学模式,重点是在帮助我们完成智慧的修行,通过服务大众模式,是在帮助我们完成慈悲的修行,因为我们学佛,就是要向佛菩萨学习,学佛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成就佛菩萨的品质,也就是成就慈悲的品质和智慧的品质。
这一课,我们学的是同修班该如何修学——再次学习《三级修学-学员手册》。
书院缘起
在21世纪,人类进入了物质繁荣而内心匮乏的时代。精神的极度空虚,心灵的种种热恼,以及由此导致的各种危机,成为亟待解决的共同问题。与此同时,政府也意识到佛教对建设和谐社会的作用。因此,大力弘扬佛法,为民众提供化解心灵危机、构建和谐家园的智慧,是教界的当务之急。与这些期待对应的,则是教界弘法的种种问题。
针对大众修学和佛法弘扬中存在的问题,以济群法师为代表的探索者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一个根本,三大要领》。所谓根本,即架构一套适合当今学人的大众化修学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佛教教育、僧团管理和弘法布教的相关制度。
当今教界最为迫切的任务,是建设一套大众化的修学体系。唯有建立大众化、标准化、模式化的修学体系,才能迅速普及,使现有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使有心学佛者得到系统、有效的引导。所以说,修学体系的模式化运作,既是解决现有问题的最佳方案,也是佛法传播现代化的全新探索。(其中,主要包含核心要素、修学次第和实践方法。佛法虽然博大精深,但核心要素不外乎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解脱道如此,菩萨道亦如此。不皈依,就没有佛子资格;不发心,就没有修行方向;不持戒,则没有定慧之基。至于正见和止观,一为正法眼目,一为实践方法,更是缺一不可。)
除了核心要素和修学次第,这一修学体系还应具有可操作性。也就是说,每个阶段要有具体的学习方法,比如分哪些步骤进行,如何检验修行程度等。使学人既能对照现阶段的学修效果,也了解目前处于学佛的哪个阶段,离目标还有多远。
针对大众的修学现状和实际需求,导师以四十年的学修所证和近三十年的弘法经验,提出初、中、高三级修学模式。具体如下:
初级修学以人生佛教为基础,以信仰建设为中心。通过了解人生佛教,摆脱对佛法的误解,学会以正确的观念看世界、看人生。进而认识三宝的功德,了解皈依的意义并生起皈依之心。学习佛弟子的处世态度、行仪及生活方式,造就健康人格。
中级修学以《道次第》为基础,以修学菩提心为中心。通过对《道次第》的学习,了解并掌握菩提道的修学要领和完整次第。针对汉传佛教在传播过程中偏向出世解脱而缺失大乘精神的问题,特别倡导以发菩提心为根本,通过如法的修学和实践,实现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宗旨。
高级修学以正见为基础,以止观禅修为中心。首先是通过闻思经教建立正见,并依此正见修习止观,引发空性慧,成就胜义菩提心。
为实践三级修学模式,接引更多人有次第地修学,“菩提书院”应运而生。
【修学总则】
第一章 修学方式
三级修学采用自修与交流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自修,才能保证交流质量;通过交流,营造良好修学氛围,互帮互学,为自修提供支持。所以,自修和交流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自修的意义
一、自修是重要的修学方式。二、自修是有效交流的前提和保障。三、交流也是为了增进个人自修效果,使学员深化对法义的认识,并通过交流将法义落实到心行。
交流的意义
一、突破自修的局限。二、交流营造的氛围,有助于学员形成良好的修学习惯,是对个人修行的有力支持。三、交流能使学员养成检讨自身不足、随喜他人功德的习惯,是修行的增上缘。
交流时,学员应围绕每期的闻思主题,重点从三方面分享:1.阐述对当期闻思内容的理解。2.报告心得,学员通过自修闻思法义,并与个人的修行和生活相结合,用佛法检讨自己,与同修分享内心的触动。这是分享的重点,决定了交流的效果。3.提出疑问,不论对法义的疑惑,还是运用中出现的问题,都可提出来共同讨论。
第二章 修学态度
无论自修还是交流,都要端正学习态度,做到“真诚、认真、老实”。
第一条 真诚:以佛法为镜,真诚面对生命存在的过患,认识到自己是充满迷惑烦恼的凡夫,是轮回的重病患者,勇于自我检讨,不自欺,不逃避。
第二条 认真:用心投入修学,严格要求自己,按照《道次第》听闻轨则的要求,扎实、深入地学好每次课程的内容,反复闻思,认真理解法义,让佛法进入心相续中,完成生命的自我改造。
第三条 老实:认同三级修学模式后,要老老实实按照模式,一门深入,不要被混乱的凡夫心左右,到处攀缘。如果不能珍惜法缘,安心学习,是难有受用的。
第三章 修学方法
佛法修行中,处处强调如理思维的重要性。
如:
四法行: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
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修学三次第:闻、思、修。
修学四要领:信、解、行、证。
在《入菩萨行论》和《菩提道次第略论》中,依循这些原理建立观察修和安住修。通过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运用理性思维、树立正见,引导我们完成观念、心态到生命品质的改变。
基于佛法传统的修学原理,并契合现代人的特点,导师提出八步骤的修学方法:
第一步:学习书本和音像内容,了解每句话的含义。
第二步:正确理解每个段落、章节的法义。
第三步:带着问题学习,知道每个章节说明什么问题,经论中又以什么方式说明。
第四步:把经论所说的问题和现实人生相联系,建立正确的认识和人生观,并安住在这种认识和观念中。
第五步:学会用佛法智慧(正见)重新审视人生,指导人生,解决现实问题。
第六步:摆脱不良串习,建立正向心理。安住于正向心理,完成心态的改变。
第七步:思维不良心态的过患,依正见观察思考,摆脱不良心态。
第八步:思维正向心态的利益,依正见深入思考。不断熟悉和重复正向心态,完成生命品质的改变。
八步骤贯穿学习教理到转变生命品质的过程。其中,第一、第二步是基础,第三、第四步是关键,第五、第六步是提升和运用,第七、第八步是达到圆满。
八步骤也是十六字窍诀,即“树立正见,认清真相,摆脱错误,重复正确”的实践方法,前四步是帮助我们“树立正见,认清真相”;而后四步则是引导我们“摆脱错误,重复正确”。只要运用八步骤修学,不论自修还是交流,都属于座上修的范畴。把由此建立的正确观念和心态带到生活中,就是座下修。
进而,导师又依八步骤提出三种禅修,即观念的禅修、心态的禅修、生命品质的禅修。详细内容如下:
一、观念的禅修(一到四步)禅修要领:运用所学法义,结合现实人生思考,完成观念的改变。
1.观察修
通过对法义(书本和音像)的学习,结合现实问题思考,由此获得正见。
第一,通过学习,准确理解法义,知道其中要说明什么道理。
第二,联系现实人生,深入观察并思考,确定佛法所说的道理最为究竟,从而接受这种认识,树立人生正见(正确观念)。
2.安住修
安住于正见,不断地熟悉、重复、巩固。
第一,通过观察思考获得正确认识,安住于正确认识中。
第二,反复观察思考,不断摆脱原有的错误认识,树立正确认识,持续安住其中,完成观念的转变。
二、心态的禅修(五到六步)禅修要领:运用正确观念指导人生,处理问题,完成心态的转变。
1.观察修
运用正确观念指导人生,处理问题,改变不良心态,获得正向心理。
第一,学会以正确观念指导人生,处理问题。
第二,摆脱不良心态,获得正向心理。
2.安住修
安住于正向心理,不断熟悉并重复,完成心态的改变。
第一,通过观察思考,安住于正向心理中。
第二,反复观察思考,摆脱原有的不良心态,熟悉正向心理,持续安住其中,完成心态的改变。
三、生命品质的禅修(七到八步)禅修要领:不断摆脱错误的观念和心态,重复正确的观念和心态,完成生命品质的转变。
1.观察修
运用正见,不断摆脱不良心态,重复正向心理,获得良性的生命品质。
第一,思维不良心态的过患,依正见进行观察和思考,摆脱不良心态。
第二,思维正向心理的利益,依正见进行观察和思考,不断重复正向心理,获得良性生命品质。
2.安住修
安住在良性生命品质中,不断熟悉并重复相关心行。
第一,重复正向心理,安住于良性生命品质中。
第二,不断熟悉并重复良性生命品质,持续安住其中,完成生命品质的转变。
八步骤三种禅修是通过学习佛法知识,正确理解法义,完成观念的转变;运用正确观念指导人生,待人处世,完成心态的转变;摆脱不良心态,重复良性心理,完成生命品质的转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