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营第八天

当我们意图把一种现象或者一件事情说透,往往就会探究它的来龙去脉,追根溯源。
追根溯源,就是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与追本溯源、追根查源、追根求源、追根究底、追根穷源同义。
今天,读着李老师的文章《您过“端午”,我过“节”》,让我对端午节追根溯源了一把,刷新重建了我对这个节日的认知。
昨天,端午节,我是作为“节”来过的。节日,就当节日过!仪式感还是要有的,气氛还是要注重的。go,go!
一大早,我就专程到菜市场买了三种馅的粽子和一大把艾蒿。回家后,像邻居们一样,郑重地把散发着淡淡苦味的艾蒿插在了门口,心念可以祛除邪秽,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晚上,一家三口专门到酒店吃饭聚餐,举杯互道祝福,端午节快乐!
自我感觉,节日的仪式感足够强,节日气氛也足够浓。
其实,我的内心,还是觉得端午节,就是一个普通的民俗节日嘛。吃粽子,插艾蒿,南方有的地方还会赛龙舟,不过如此。不过就是给平静单一的生活增加一点变化、一点乐趣、一点仪式感,而已。
读了老师文章中提及的各种关于端午节的文化争鸣,才惊觉,自己实在是才疏学浅,太没有文化了!
端午节的背后,蕴含着中国厚重悠久的历史,激荡着宏大的爱国主义情怀啊!
不禁汗颜。

继而,转念,我又思考,一个节日,各路文化英才纷纷各抒己见,大有百家争鸣的架势,他们追根溯源,挖掘节日历史文化内涵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这倒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先问度娘对节日的解释,答曰,节日指生活中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是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
对,为需要,创造,这才是核心要义。
显而易见,节日是人们为了需要创造出来的。
再看“端午”,端午从字面上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风土记》里说:“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月有三个五日,头一个五日就是“端五”。至于历史起源,那就众说纷纭了。
无论如何说,怎么说,都为这个节日赋予了浓重的文化历史色彩,都在为这个节日赋义,赋义的目的,是为了人。
每个人都有一种习惯,做事情喜欢按照重要-次重要-不重要来决定投入的心力、时间和金钱,让自己的投入与事情的重要程度相匹配,以此来证明,我这样做是值得的。
为端午节赋义也是如此,把节日与端午链接起来,与神话传说,历史人物,爱国情怀链接起来,让这个节日变得更加有意义,更加有分量。再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仪式,激活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给生活增加乐趣和色彩。
让人们在“过节”的过程中尽情表达情感,体验到幸福和快乐!
形式不重要,意义不重要,过程才重要!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把“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社会主义社会的各项工作是否正确的科学标准。
那么,我们不妨仿效一下,用“一个有利于”来总结过节的话题,
只要有利于人们生活的更加幸福快乐,一个节日姓“端”还是姓“末”,又有何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