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边读《正面管教》,一边分享书中的观点和方法,但读完了并不代表已经全部吸收了,说到与做到之间,可能还隔着一条银河系。
所以,这两天我一直在反思自己,学习了正面管教的理论,可似乎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依旧没有太多改变,还是该骂的时候骂,该吼的时候吼。
正面管教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简.尼尔森提出的一套儿童教育方法,它的核心原则是和善而坚定,既不惩罚也不骄纵。我发现要做到这两点,恰恰是对于父母最大的挑战。
首先说和善。作者简.尼尔森在全书中反复提到一句话——若要孩子做得更好,先要他感觉更糟,这是一条荒谬的理论。全书中至少不下10次提到这句话,说明绝大多数父母都犯了这样的错误。
比如,晚上到点叫孩子去睡觉,三番五次后依然无动于衷,我可以体会到每个妈妈心里的那个“抓狂劲”,那种急切而不得的心情犹如要喷发的火山,可以瞬间把房子点燃。如果这个时候还要妈妈们温柔地、和气地对孩子再说一声“请你去睡觉”,可能还不如打一屁股来得直接,效果也更显著。对大人来说,这时候要做到和善好像有点“逆人性”。
再来看坚定,主要指你对孩子的态度和行为是否足够坚决。比如不能好好吃饭一直是我家孩子头疼的问题,只有大人喂才会好好吃。我们不知道下了多少次决心不再喂饭,可很多时候依然不得不妥协。要么需急着收拾碗筷,要么担心他没有吃到足够营养的饭菜,总是一次又一次在他慢吞吞、不紧不慢的动作中败下阵来。坚定的口号也成了一句空话。
那么,践行正面管教真的有那么难吗?
当然,这是一个需要长期训练的过程,关键是看你有没有要改变的决心和耐心。阿德勒说,一个人之所以无法改变,是下了不改变的决心。只要你下定决心去改变以往“河东狮吼”的局面,我相信正面管教的方法还是可以借鉴的。
下面,分享几点我认为很重要且值得借鉴的几点:
1.“积极地暂停”是浇灭怒火的首要手段。
前面说到要在愤怒或者暴躁的情况下做到和善,确实有难度,书中给出的建议是——“积极的暂停”。先从情绪和冲突中抽离,给大人一个冷静期,到洗手间或者房间呆一会,或者干脆捧起一本小说来看,等双方都冷静下来之后再来处理问题。
对待孩子的恶劣情况同样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但要记住的是“积极的的暂停”,而不是“消极的、不愉快的暂停”。比如在教室里设一个命名为“夏威夷”或者“太空”的地方,让孩子的心情在这个小地方暂时得到好转之后,接下来再来谈解决方案会更容易。
如果不想与孩子发生严重冲突,引发哭闹大战,下次不妨试一试“积极的暂停”,可以避免一场“血案”发生。
2.“是否说到做到”是孩子试探你底线的试金石。
对于要解决的问题,正面管教提倡的方法是采用家庭会议或者班会形式,让孩子一起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出一个大家都认同的方案,这样有助于减少权力之争。如果最终没有按最初设定的方案执行,就必须承受其带来的后果。
比如通过家庭会议,大家讨论出吃饭必须在15分钟内吃完,脏的衣服必须放到洗衣篓里面。说到做到,15分钟一到马上收碗,脏衣服没丢洗衣篓的后果是继续穿脏衣服。
你也许很难想象,一个孩子如果没有按最初约定自己穿好衣服,或者没有找到要穿的鞋子,那么这个孩子很可能穿着睡衣,或者穿着拖鞋就去了学校。
让孩子学会承担事情的后果,也让他体会到说到做到的原则,不再对规则和方案抱有幻想。当然,这一切的过程都是在悄无声息的自然的后果中进行的,而不是在惩罚、责骂或羞辱中体验到的教训。
3. 每一个孩子都是在寻找归属感和价值感,要看到他行为背后的目的。
作者开篇就介绍了一个有能力的人所必须的“七项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而对于一个孩子来讲,首先追求的是归属感和价值感。
最惹人讨厌的孩子,往往是最需要爱的孩子。知道了这个理论,也许在下次孩子胡闹的时候,你不会像以往一样不由分说地就责骂起来,而是会多想一想,他的目的是什么?他是想赢得我的关注,还是想夺回他的权力?或者是在报复我?你会从行为挖掘他背后的需求。当你懂得了一个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后,你也不会再忍心“伤害”他。
4. 要多鼓励孩子,给孩子安排特别的陪伴时光。
正因为每一个孩子都在寻找归属感和价值感,那么父母的鼓励和专心陪伴,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很重要。我家自从实行“family 约定”之后,爸爸每周一次的户外运动陪伴,孩子对于球类运动的兴趣大大提高,也给了父子更多独处的时光。
而作为一个“控制型”生活态度取向的妈妈来说,学会适当的放手,多鼓励孩子,学会用启发式的问题与孩子一起做决定,也是我这个妈妈需要修炼的地方。
正面管教是一套系统的方法论,它是需要不断实践和刻意练习才能习得的技能。而做父母本身就是一场漫长的修行,与孩子一起成长也是我们人生一场曼妙的旅行。
今天在朋友圈看到一句很感人的话,一个8岁男孩写自己的妈妈——“我的妈妈生下我之后她才是一个妈妈。我今年8岁了,所以,我的妈妈也8岁了。”
谁都不是天生就会做父母,但这段旅程如果有正面管教这样的方式伴随,甚至可以改变一个孩子的人生,学学何乐而不为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