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学生在新天地喝茶聊天。
一个小伙子谈起前几天乘坐高铁外出旅行,车厢内几个大大小小的孩子吵吵闹闹,让他感到特别心烦讨厌。他说这简直影响他以后要不要小孩子的打算了。
这让我想起“熊孩子”这个高频的词。每到寒暑假,这个词语总是会常常出现在高铁上、游乐场、电梯里……
“熊孩子”真的是熊孩子吗?大多数都不是。高声、尖叫、好动、吵吵闹闹都是小孩子特有的,我们每个大人都是从小孩子走过来的,很清楚这一点。
中国的高铁非常普及,人们乘坐高铁已经变得越来越便捷,大城市的、十八线县城的、乡村的,形形色色、各种家庭的孩子都会在高铁上相遇,很多孩子不懂规矩,但他们不是熊孩子,只不过是缺乏家庭的教育培养而已。
一些孩子在公众场合的不规矩行为被家长的“他还是孩子啊”这样的滤镜、旁人的“凭什么要让我来忍”的情绪、个别的偏见、社会的焦虑、媒体的渲染等等无限放大了,“熊孩子”便成了随处可贴的万能标签。
前段时间高铁因为孩子踢前座的掌掴事件,再一次在民众的舆论场掀起了热烈的大讨论。我在想,这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面对问题,我们是要解决问题,还是要把一个问题变成几个问题?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一是家长方面。其实很多时候,公众讨厌的不是吵闹的孩子,而是面对孩子的吵闹无动于衷的家长。孩子还小,对孩子可以理解,家长是成年人,对家长这样的教育方式无法理解。媒体、社会、政府机构等要加强对家长正确育儿的指导,要培养讲文明、懂礼貌的孩子,要让孩子明白,不给别人添麻烦是一种修养。
一方面是公众。媒体、社会、政府等要积极营造善意的正能量。不把自己的情绪加在别人的身上,不乱贴“熊孩子”的标签,有的公众遇到调皮的孩子就拍照发视频,冠之以“熊孩子”,这是不好的做法,这样只会把事情搞得越来越糟糕。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事人也不用忍耐,可以善意提醒,如果有家长带孩子遇到困难,无法抽身管教孩子,还可以尽量提供帮助等等。
一方面是高铁。乘务人员要主动提醒吵闹孩子的家长,不要乘客不投诉,就置之不理。记得之前在哪里看过报道,说是某个国家的高铁专门设置了一些特殊车厢,比如“安静车厢”“母婴车厢”“家庭车厢”等等,能比较好的解决一些孩子吵闹的问题。我们也可以试试。我是很喜欢清静的人,如果高铁有“安静车厢”,我是愿意多花一点钱去乘坐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