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作者: 猢狲_佳音 | 来源:发表于2018-05-27 14:11 被阅读0次

钱穆

汉代

一、汉代政府组织

甲:皇权和相权

    皇帝有六尚:尚衣、尚食、尚席、尚浴与尚书(管文书)

    宰相有十三曹:一西曹、二东曹、三户曹、四奏曹、五词曹(法律民事部分)、六法曹、七尉曹、八贼曹、九诀曹(罪法)、十兵曹、十一金曹、十二仓曹、十三黄阁

   【小结】:可见,汉代一切实际事权,照法理,该在相府,不在皇室,宰相才是政府的真领袖。

乙:中央政府组织

    三公九卿:【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两字皆为“副”,宰相意为“管家”,宰杀生牛。秦汉时代的宰相,既要管国家政务,还要管皇帝的家务。皇帝的家务交由御史大夫的副=御史中丞负责。【九卿】:太常(尝)-主管皇帝祭祖-教育;光禄勋-指门房-管理侍卫;卫尉-门卫屯兵;太仆-皇帝车夫;廷尉-掌法;大鸿胪-外交部;宗正-皇帝家族;大司农-政府经济和少府-皇帝经济。

    九卿为中两千石

丙:汉代地方政府

    郡和县:一百多个郡,一个郡管辖十个到二十个县。

    郡长官称为太守,也是两千石,可以调到中央做九卿,官级分得少,升转灵活。虽然中央政府大一统的局面,虽是地方行政区域划分得比较小,却不感觉得这个中央政府高高在上。

丁、中央与地方之关系

    郡向中央上计薄,上计,中央特派员到地方来调查的叫“刺史”。

二、汉代选举制度

    汉武帝之后,逐渐形成了读书人入仕的习惯,形成了“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

三、汉代经济制度

轻徭薄赋,三十税一;土地私有,但形成土地兼并,导致佃农的出现,佃农要支付高额的租额。

土地所有权分为两类,耕地为私有,非耕地沿袭封建做法,为国家所有。故,前者的财政归属大司农,后者为少府。但汉武帝时期,军用开销大,将非耕地山地池泽收归国有,称盐铁政策-盐铁论。

四、汉代兵役制度

全国皆兵,一种到中央“卫兵”,一种边郡“戍兵”,一种在原地方服兵役。卫兵条件优待,戍兵一切费用自己负担,期限仅为三天,但国家范围扩张,戍边制度没有改。

除了兵役外,还有力役,替国家做义务的劳工,没有报酬。

每个国民还要纳人口税,小孩子也有,有奴隶人口税加倍征收。

唐代

一、唐代政府组织

    甲、中央政府

    汉代宰相的职权分为三个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首长为中书令(副长官中书侍郎、再设中书侍人、再设中书舍人)、门下省主观长官为诗中,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

中书省主发令,再由皇帝画敕,行达门下省。诏敕自中书定旨门下复审手续完成后,即送尚书省执行。

中国政治上的传统观念,对一意见之从违抉择,往往并不取决于多数,如西方所谓之民主精神。而中国传统,则常求于贤人。春秋时即有“贤均从众”(《左传》)之说。哪一人贤,就采纳哪一个人的意见,假若双方均贤,则再求于取决于多数。贤属质,众属量,中国传统重质不重量。

中书门下始为真宰相,会议场所为“政事堂”。

“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刘祎批评武则天的话,但中国传统政治也有通融性,中宗将不经中书门下的为“斜封墨敕”,据此所封之官,为“斜封官”。举此一例,便知中国传统政治,本不全由皇帝专制,也不能说中国人绝无法制观念。

尚书省为最大的行政机构,分为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唐六典》与《周礼》,后者为政治理想,前者均已实现,可以成为行政法规。

乙、地方政府

唐代的地方政府,似不如汉。地方分为州、县,各分为三级。地方长官之掾属,任命权全由中央分发。

观察史与节度使,唐代监察制度归于御史台,分左右御史,左御史监察朝廷中央政府,称分察;右御史监察州县地方政府,称分巡。前者不涉及中书门下后者名义上是巡察史,实际上则常驻地方,成为地方更高一级之长官,巡视边疆,则为节度使,形成军人割据,不受中央节制,中央也便解体了;安史之乱,即已如此。

二、唐代考试制度

甲、魏晋南北朝时代之九品中正制

    把人才分为九品,此项标准,依然是根据各地方之群众舆论与公共意见,但并未有其上司的意见,却有弊端。

乙、唐代之科举

    开放政权,是科举制度之内在意义与精神。不需要地方长官察举,也不需要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报名者不得为商人或工人,因工商人是专为私家谋利的。

   当知近代西方所谓的民主革命,乃由政权不开放而起。而中国则自唐以下,便已犯了政权开放之流毒。若要解决中国社会之积弊,则当使知识分子不再集中到政治一途,便该奖励工商业,使聪明才智转趋此道。然结果又很易变成资本主义。在西方是先有了中产社会,先有了新兴工商资本,然后再来打开仕途,预闻政治。而中国则不然,可说自两汉以来,早已把政权开放给全国各地,不断奖励知识分子加入仕途,而又压抑工商资本。

三、唐代经济制度

甲、唐代的租庸调制

租是配给人民以耕种的土地,在其受田时期,令其负担相当的租额。四十。庸是役,乃人民对国家之义务劳役,二十天,较汉代减少十天。调是一种土产贡输,各地人民须以其各地土产贡献给中央,丝织物和麻织物。

乙、唐代账籍制度

租庸调之所以能推行,全靠账籍之整顿。当时的户口册叫籍,全国户口依据经济情况分为九等。政府的租调全以户籍为根据。但数量庞大,不够勤奋。

丙、唐代的两税制

两税,因其一年分夏秋两次收税,故称两税。政府不再授田,民间自由兼并,不再按照四十而税一这样平等的制度舍弃,转而采用定额,按照唐代宗之大历十四年的田租收入为标准而规定以后各地的征收额。全国各地的兲租额轻重不等,大相悬殊,且规定不收米谷,而改收货币,商人可以上下其手,农民损失很大。

四、唐代兵役制度

    府兵制度,府是指军队驻扎地。折冲府分三等,下三等民户没有当兵资格,当兵人家的租庸调都豁免,并且寓农于兵,所有的兵都要种地。唐代养兵,不花一文钱,不费一粒米,养将,也不使预问政事。文官分品阶,武官分勋阶。但后来失败了,失败在于,无战事,士兵变苦工,受人贱视。政府松懈,对阵亡将士不及时慰问。国家富有后,开始买外国人当兵,安禄山、史思明等都是外国人。

宋代

一、宋代政府组织

甲、宋代中央政府

乙、相权之分割

    三省只有中书省在皇宫,门下尚书在皇宫外面,中书省单独取旨,称政事堂、和枢密院(军事)同称两府。

财政掌握在三司(唐代上述六部下面的官名,甚至宰相兼司职),户部司、盐铁司、度支司(王荆公编发,想设置三司条例司,将财政大权重新掌握在宰相受理,但司马温公反对)

用人,本该隶属于宰相,但宋代另设考课院,后改名审官院。

丙、君权之侵揽

君权提升,宰相上朝,也一同站着不坐。

宋代,宰相为避嫌,推尊皇帝,遇政府定旨出命,先写一剳子,送由皇帝决定,所谓“面取进止”。然后宰相再照皇帝意见正式拟旨。宋代制度之缺点,在散,在弱,不在专与暴。

丁、谏垣与政府之水火

谏官,远自汉代便有,在汉属光禄勋,隶属于宰相,谏议大夫,拾遗、补阙等。官虽小,但可向皇帝讲话,避免了宰相和皇帝的直接冲突。谏官不检查政府,只揪绳皇帝。但宋代,谏垣独立,并无长官,又是由皇帝所亲擢,不得用宰相所荐举,于是反而纠绳宰相。台官监察的对象是政府,谏官诤义对象还是政府,而把皇帝放在一边,变成没人管。

戍、宋代地方政府

分三级,路、(府、州、军、监)、县。宋太祖将各地的兵权削了,仅拥一官号,在中央住下。地方的事,中央官被派去,知某州事,知某府事,暂管某州某府的事。这些官,在宋代又称监司官,称为帅、漕、宪、仓。宋代中央集权,地方财富全部转运到中央去,地方无存储。

二、宋代考试制度

    宋代科举之影响,在于社会学术空气的复活。门第子弟在家庭中有家教熏染,并亦懂得许多政治掌故,一旦从政,比较有办法。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他们除却留心应考科目,专心在文选诗赋,或者经籍记诵外,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

三、宋代赋税制度

差役法,后唐军队到地方之后,要求民众出钱出力,一家不能兴旺,便换一家。王荆公的免疫法,知道清代,中国社会便一向不再有力役了,户口册子也不太需要了,人口与政府好像没有直接关系了。这又岂是中国政治上历来看中轻徭薄赋制的里想着所预期而衷心赞成的呢

四、宋代兵役制度

历史上最坏的兵制。禁军,厢军。国都定于开封,实为不利,但因从南方获粮食之便,不得为之。募兵制不适合宋朝的国防情况,国防资源也缺乏。国防线早经残破,不得不养兵,但出兵,因无马,节节败退,更不敢用兵。只能养兵却不能用。文官地位提高,武官压抑,但因重视读书人,留下了宋学-理学,所以中国还能维持,开辟出自宋以下的下半部中国史。

明代

一、明代的政府组织

甲、明代之中央政府

宰相胡惟庸造反,明太祖朱元璋从此废止宰相。无宰相后,明太祖将中书省废去,只留中书舍人,仅为七品小京官。中书门下都废了,只剩尚书省,且没有长官,该由六部分头负责,就叫做六部尚书,是一种秃头的尚书,二品大员,已经是最大的官了。此外还有都察院,通政司和大理院。刑部尚书加上都察院和大理寺,都是司法机关,三法司会审。上述为九卿,只有前面七卿比较重要。武官有大都督,全国五个大都督府,只管打仗时带兵,至于征调军队,为兵部的事。

一切大权,便集中在皇帝。但有许多事也必经廷推、廷廷鞫的。给事中虽官阶为七品,但很重要,可以参加审核,发表意见,若表示反对,谓之科参,仍然是限制君权之一节限。

乙、明代内阁制度

内阁为皇帝的秘书处,秘书是内阁大学士,官阶只有五品。但后来皇帝偷懒,把政权交付于内阁,阁权便慢慢地重起来了。通常尚书兼内阁大学士,皇帝和内阁日常不见面,于是多出一重太监上下其手。明代有名内阁大学士张居正,非结合太监,一切政事便透不上最高层。

丙、明代地方政府

    黄梨洲《明夷待访录》、顾亭林《日知录》

丁、元明以下省区制度

省区制度,从元代开始,但历史上省字原始是衙门名,非地域名,极不合理。元代地方政事,也由中央政府最高领袖来亲自统制。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这种设置不是为了行政方便,而是为了军事控制。

明代的地方行政分为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

戊、明代地方志监司官与督抚

与承宣布政使并列的还有,提刑按察使,负责司法,都指挥使,管军事。三个司合称为三司。这几个长官上面还有总督与巡抚,在明代有事才派出此官,但在清代又变为永久的。

巳、明清两代之胥吏

明成祖时,规定吏胥不能当御史,不准考进士,限制了胥吏的出身,官和吏就分开两途。在中国政治上的流品观念里,吏胥被人看不起。西方社会有阶级,无流品,中国社会则有流品,无阶级。明清两代行政官,都是管官的,不是管事的,事都交给师爷吏胥去办。

二、明代考试制度

甲、进士与翰林院

明代,报考人数增多,分三次,第一次是府县考,秀才;第二次是省试,举人;第三次是会试,进士及第。明代翰林是进士在中央读了几年书,经过考试,散馆,才成翰林的。非进士翰林不能做大官,举人以下没有大官的份。两层,上层进士及翰林,都是做大官的,下层举人和秀才,没法当大官,这种制度重法不重人。

乙、八股文

    明代推行八股文,在衰世。

三、明代赋税制度

   黄册和鱼鳞册:黄册是登记户口的,鱼鳞册是登记田亩的。

   就土地制度和租税制度论,此两项制度之互相配合,及其互相牵动影响之处特别大。春秋时代的井田制,这是后代中国人理想的土地制度之范本。但即因当时贵族阶级为求便利税收制度之简化,而终于把此井田制度破坏了。北魏时代的均田制,也必先有三长制的整理户口册籍作准备。唐代的租庸调制,也因于当时帐籍制度之淆乱而不可再行使。自唐代两税制以下,因于种种实际困难,逼得政府只在税收制度上着眼用心,而把整顿土地制度这一重要理想放弃了。但即就税收制度这一项而论,自唐代制定两税制以下,依然要遇到种种困难。明代的黄册和鱼鳞册,依然如唐代之账籍般,终于年深日积之下而弊病从生,而淆乱不清了。

四、明代兵制

    明代武功,较之唐代相差并不远。卫、所制度,也就如唐代的府兵制。但明朝晚年,武器装备生锈,精神松懈等原因,导致抵御不过满清。

清代

一、制度与法术

清代,可完全没有制度,全为法术,这种私心,可说是一种“部族政权”。

二、清代的部族政权

    中国讲政治,一向不讨论主权在哪里。譬如说明代的政治主权在哪里?这种思想,中国很少见。中国人讲政治,一向看重在职责。只论政府该做些什么事?它的责任该是些什么?它尽了职没有?而并不讲主权在哪里。主权的背后,则是一种自由意志。政权,在中国,不在贵族、不再军人、不再资产阶级,而应该是一种士人政权,政府大权都掌握在士——读书人手里,从汉到明都如此。

蒙古人满洲人跑进中国,也不是一两个皇帝能掌握政权,其政权之后面,有蒙古满洲全体部族在此拥护此阶级。

三、清代部族政权之下的政府

甲、清代中央政府

清代政权,始终要袒护满洲人,须满洲人在后拥护,才能控制牢固。这便是政权之私心。

子、清代的军机处

最初皇帝为保持军事机密,不经内阁,由南书房军机处发出。后来变成习惯,政府实际重要政令,都在军机处,不再在内阁。不过军机处的军机大臣,也是由内阁大臣里挑选出来的。

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的手续,又是非常不合理的,最高命令称上谕。一种为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明发上谕都是不关紧要的事情,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不按上述程序,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此外无人得知。由这一点看,清代比明代独裁。

丑、清代的六部尚书

清代六部,权小得多,六部尚书已不能对下直接发命令,六部尚书不成其为行政之首长。六部尚书侍郎对皇帝皆得独奏。尚书管不住侍郎,清代满汉分开,一个中国上述,一定还要有个满洲上述。两个中国侍郎,一定还要有两个满洲侍郎。每部还有给事中,提出反对意见。

中国传统技术,也已两千年的经验,但有它可宝贵的地方,就是在于公开。一切事情都是公开的,因有一制度存在,一切凭制度处事,要不公开也不可能。清代六部尚书、侍郎都可以单独向皇帝讲话,然除此之外,不论什么人,又都不许向皇帝讲话。翰林院也不准“专言折事”。清廷在每个明伦堂里都置有一块石碑,这块碑不是竖栽而是横躺的,估叫卧碑,卧碑上镌有几条禁令。第一、生员不得言事;第二,不得立盟结社;第三,不得刊刻文字。这三条禁令,恰好是近代西方人所要争取的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

由吏部铨叙分发的人,清代必须有引见,必待皇帝见了面以后,才得正式上任。

乙、清代地方政府

清代在布政使上面又常设总督与巡抚,布政使成为其下属,总督、巡抚就变成正式的地方行政首长了。这种制度,还是一种军事统制。

丙、清代的各种禁区

关东三省、台湾、察哈尔和绥远、新疆。

 

四、部族政权下之考试制度

考试制度一种愚民政策,是当之无愧的。邹容《革命军》。

中国考试制度之用意,本在开放政权,选拔真人才,来分配于政府各部门。清代的部族政权,既绝无意于把证券开放,而考试只成为羁縻牢笼之术。

五、清代的统制政策

对蒙古和西藏,特别怀柔,对蒙古人更是刻意拉拢。满清皇帝特别信奉喇嘛教,这是他们想借宗教来羁縻蒙古与西藏。特设理藩院,管理院务的是满洲人,下面蒙古人,满蒙混合。

满洲人,压迫中国知识分子,但讨好下层民众。

六、民众的反抗运动

太平天国

七、变法与革命

康有为只知道皇帝无害于立宪,却不知道满清皇帝的后面是一个部族政权在撑腰。部族政权是不容有所谓立宪的。至于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政权,无论汉、唐、宋、明,,却无私权利,私立场,私背景,它的立场背景便是全国人民,便是全社会。所以遇到政治腐败,只要换一批人,把制度腐败了的略略修改,就仍可继续,于是中国历史上便只有造反,没有革命了。

以后满清是推翻了,但中国的全部历史文化也同样推翻了。这因当时误以为满清的政治制度便完全是秦始皇以来的中国旧传统,并一言以蔽之曰皇帝的专制。于是对满清政权之不满意,影响对历史传统政治不满意,对传统文化不满意。但是要恢复对其国家以往传统之一种共尊共信之心。

相关文章

  •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张晓琳解读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张晓琳解读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张晓琳解读 关于作者钱...

  •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近来有幸拜读了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感触颇多。之前也是久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大名,但一直以来都是敬而远...

  •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pdf 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www.rejoiceblog.com].pdf

  • 打卡2:钱穆制度陷阱

    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聚焦中国历代政治制度,高屋建瓴地对历代王朝的政府架构、官员职权、考试监察、财政赋税...

  •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 钱穆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钱穆先生的一部专题演讲合集, 汉

  •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钱穆 汉代 一、汉代政府组织 甲:皇权和相权 皇帝有六尚:尚衣、尚食、尚席、尚浴与尚书(管文书) 宰相有十三曹...

  •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最近很喜欢这种小书,篇幅不长,一天就能看完。专注于一个问题来讲,针对性很强。 这本书是比较不一样的小书,因为他选题...

  •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读到一个很新的观点——书籍资本 秦汉以来,中央地方官员不在世袭,汉代更有相对完善察举制。虽官位不在世袭,却...

  •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首先来说,作者钱穆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先生生于清光绪二十一年,...

  •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我们大多数人习以为常的判断可能是错误的?提到中国古代历史,是不是很多人脑海中闪现的第一个词便是...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apb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