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
儿子今年9月份就要上小学了,我却有了儿子快要高考的感觉。
接儿子放学的时候,聚在门口的妈妈们互相打听着:
“你家孩子学写字了吗?在哪练的字?你们拼音学完了吗?20以内的加减学了吗?英语班在哪报的?有没有外教?”
我竖着耳朵听完妈妈们的聊天,内心一阵恐慌。
她们中有的孩子已经学完了小学一年级的课程。
有的孩子一个周末要连上7个辅导班:识字、口才、思维、英语、钢琴、编程、美术。
有的孩子放学回家后还要被妈妈逼着上2个小时网课。
最要命的是,大家你追我赶,拼命鸡娃的原因出奇的一致:别人都在学,我们不学,到时候跟不上怎么办?
妈妈们的焦虑心态,让我想起了著名的剧场效应:
“在电影院里面,大家都是坐着看电影。
突然有一个人站了起来,直接把周围观众的视线全都挡住了,导致了后面的观众没有办法,只能够站起来,慢慢地站起来的人越来越多。”
教育内卷也是如此。
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落后于人,妈妈们只好跟风似的让孩子“超前学”、“过度学”,“比着学”。
可是,盲目的、疯狂的内卷真的对孩子好吗?
01
北大教授刘擎曾在采访中说过:“内卷是要付出代价的。”
事实也确实如此。
一位上海妈妈曾讲过这么一件事:她的邻居是一位“鸡娃很凶”的妈妈。
女儿刚上幼儿园时,她就开始教女儿小学一年级的学习内容。
刚上小学的时候,女儿的成绩也确实很优秀。
可是,到了三年级,女儿的成绩开始有了下滑的趋势,她抓紧一切可利用的时间给女儿补课。
可是,女儿的成绩丝毫没有起色。
有一天,她在电梯里训斥女儿:“你怎么这么不争气。”
女儿泪眼婆娑地对她说:“妈妈,求求你了,别逼我了,我脑子转不动了,我不想学习了。”
可她完全不顾女儿的痛苦,继续不停地责备女儿。
后来有一天夜里,邻居女儿竟然在自己的房间把自己所有的书都烧了,还差点引起一场火灾。
想想真的是得不偿失。
超前抢跑,让孩子赢了一时,却毁了孩子一生的学习力。
不仅如此,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主治医生于宏华表示:
“孩子过多过早学习知识属于过早发展大脑额叶皮层的认知功能,会导致情绪稳定的能力较弱。
进入初中、高中随着学习强度增大,出现学习压力时,他们就会承受不了压力,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杭州一个10岁的男孩一直生活在父母的高压之下。
只要考试不是第一名,不是满分,父母就会严厉地会责备他:“为什么不是第一名?”
接着,更加疯狂地逼着他学习,逼着他补课。
结果,他被父母逼得得了癔症,一听到跟学习有关的一切都会精神崩溃,有时甚至会浑身抽搐,瘫倒在地。
全能学霸张一得,3岁就已经在父亲的教导下学完了小学课程,5岁就能用英语写作文,高中时期更是频频在竞赛中获奖。
可就是这么一个一路闪耀的孩子竟然在考上美国顶尖名校后自杀了。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更是显示:
“在6-12岁的在校学生中约17.5%的孩子患有精神障碍。
18岁以下抑郁患者占总人数的30.28%,超2800万人。”
种种惨痛的代价都在警示我们:
盲目的抢跑和内卷,正在悄悄地毁掉我们的孩子。
它会夺走孩子学习的兴趣,伤害孩子学习的动力,让孩子的心理蒙上一层厚重的阴影,离成功越来越远。
02
很多网友说:台湾画家蔡志忠是一个很不负责任的爸爸。
但我却觉得他是一个很清醒的爸爸。
女儿上小学的第一天,他把女儿带到教室,问女儿:“知道怎么回去吗?”
得到女儿肯定的回答后,他真的让女儿一个人走了回去。
女儿早上起不来,他叫了几遍后就任由女儿睡到迟到。
女儿12岁时为了赚取更多的零花钱,想要去考看护执照。
他没有批评女儿“浪费时间,影响学习”,也没有阻止女儿,反而建议女儿:要不要画画赚钱?
女儿数学考零分,他请女儿吃牛排,还夸奖女儿说:
“哇,考零分呢,好厉害。这就像走过一公里地雷区,连一颗都没有踩中。”
他从来不限制女儿的学习,也不逼迫女儿上补习班和兴趣班,更不会拿女儿跟别的孩子比较,他始终都在尊重女儿、支持女儿、鼓励女儿。
很多人都说,他对女儿“不加施教”。
但令所有人大跌眼镜的是,蔡志忠的“不加施教”非但没有把女儿养废,反而让女儿变得分外优秀。
12岁时,蔡志忠的女儿便可以一个人从加拿大飞到日本旅行。
17岁时,她独自一人去美国参加面试,通过了4所知名大学。
上了大学后,她又用5年时间攻读两所学校,拿到双学位。
可以说:蔡志忠用一种不竞争的教育,培养出了一个有竞争力的孩子。
他用自己的放手,让女儿变得独立、果敢。
用自己的宽容和耐心,让女儿有了探索自己人生的机会和大器晚成的可能。
正如作家陈丹青所说的那样: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把人的创作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
孩子一旦得到更多的信任和期待,内在动力就会被激发、会更聪明、能干、有悟性。”
所以,真正厉害的父母,一定要有“反内卷”特质。
催熟的果子不甜。
鸡大的孩子也未必能够一赢到底。
与其“拔苗助长”,“本末倒置”,不如放平心态,用更长远的眼光陪伴孩子成长。
03
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
“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的儿童离智慧更远。”
内卷越严重,我们越是要保持清醒。
只有清醒的认识到以下三点,才能避免我们的孩子成为“内卷”的牺牲品。
1. 与其逼孩子优秀,不如找到孩子的最近发展区
热播剧《小舍得》里的田雨岚和南俪都走了一段疯狂鸡娃的道路,但也都惨败而归。
田雨岚不断地给儿子施压,逼着儿子优秀,扼杀儿子的兴趣,压榨儿子的休息时间,最终把儿子逼得抑郁成疾。
南俪被迫卷入“内卷的怪圈”,开始强迫女儿去学自己听不懂的奥数,逼着女儿刷题,最终导致女儿离家出走,亲子关系也越来越差。
教育家维果斯基曾在“最近发展区”理论中指出:
给孩子设立目标时,必须考虑到两个因素:孩子现有的水平;孩子潜在的发展水平。
过高的期待,过大的压力,很可能会压垮我们的孩子。
只有放下我们的“攀比心态”,对孩子多一些耐心,多一些了解,给孩子设立一些他们踮踮脚就能够得着的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的内驱力,才能帮助孩子平稳有节奏地步步提升。
2. 与其逼孩子自律,不如培养孩子自律
宁波一位爸爸给儿子制定了一张暑期学习计划表,看后让人深感窒息。
从早上7点起床,一直到晚上十点,除了吃饭和短暂的休息,就是各种各样的学习任务。
儿子就像一个钟表一样,机械地走着,没有一点自己的时间。
记得美国心理学家利克·埃里克森曾经说过:“孩子需要发展自主感,如果没有发展好,就会否定自我,从而产生自我怀疑。”
换句话说就是:被强制约束和控制的自律,是压力,而不是真正的自律。
想要孩子学会真正的自律,就要多给孩子一些自主权,让孩子在取舍和尝试中学会自己掌控自己。
知乎上,有一位爸爸分享了自己的育儿经历:
儿子刚学写字的时候,他总是拿着儿子的手教他写字。
可是,儿子的进步速度很慢,挫败情绪也很严重。
之后,他选择只鼓励不帮助的方式,让孩子自己尝试着去写,去练。
他发现,儿子写字的积极性提高了很多,进步也很大。
所以你看,只有孩子主动地想要去做一件事,孩子才能越来越有动力,越来越自律。
3. 让孩子去玩,去疯,去运动。
前段时间,来自电子科技大学的宁博宇入选华为“天才计划”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与大家想象中的学霸不同的是:
宁博宇的世界不是只有读书,他从小到大都特别爱玩,爱运动,尤其喜欢街舞、跳高、游泳等。
他小学时爱玩悠悠球,斩获了成都市悠悠球电视大赛冠军。
中学时跳高打破了成都四中尘封24年的跳高记录。
大学时获得过街舞冠军、跳高冠军、蛙泳冠军。
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位擅长多种内容的B站UP主。
正如脑科学博士洪兰教授所说的那样:“激活孩子大脑发育有三大法宝:运动、阅读和游戏。”
宁博宇成功的秘诀离不开爱玩、爱疯、爱运动。
正是这些看起来“不务正业”的事情,帮他疏解了压力,活跃了大脑,让他在松弛有度的良性循环中持续进步。
斯图尔特·布朗曾用41年的时间采访了6000人,了解他们的童年后发现:
“童年不能无拘无束玩耍的人,培养不出社交能力、应对压力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认知技巧,成年后可能会不快乐,难以适应新环境,容易做出极端的事情。”
对孩子来说,玩耍和运动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那些被压缩了没来得及肆意伸展的童年早就被命运暗中标好了价码。
真正为孩子着想,就要还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让孩子尽情地去玩、去疯、去运动,孩子才能在不可预期的环境中成长得越来越好。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拼的不是孩子的爆发力,而是孩子的耐力和持久力。
我们越是想要让孩子赢,越是要克服焦虑,保持平稳的心态。
父母稳得住心,孩子才能稳得住人生。
愿我们都能在内卷的大浪潮下保持清醒,把眼光放得长远些,养出一个真正独立且内心充盈的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