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好友慧慧的推荐下,一周左右看完了这本书。这本书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完成改变,无论是个人组织还是社会层面的改变。本书的观点是,改变的引导者必须完成三件事情,第一件事就是我们提到过的,要想改变他人的行为,必须改变其所处的情境。但是在改变情境之后,没有了环境的影响,应该怎么样去做呢?要想真正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不仅要改变周围的环境,还要影响这个人的内心和头脑。
心理学界认为,人的大脑内部有两个相互独立运作的系统,第一个就是情感层面,这部分自我属于天性,本能,能够感觉疼痛和快乐,另一个是理智层面,也成为反思系统或者自觉系统,这部分自我能够深思熟虑,分析条理和探索未来。这本书借用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的著作《象与骑象人》的类比,在这本书中,我们的情感面是一头大象,理智面就是骑象人。大象渴望及时行乐,而骑象人正好相反,骑象人擅长超越当下,深谋远虑和未雨绸缪。情感和本能面这头大象的弱点,是好逸恶劳,反复不定,总是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放弃长远的好处,我们努力追求的改变,最终宣告失败,而这通常都是大象的责任,因为我们想要的改变,大多要牺牲短期的利益来,换得长期的回报。但是当我们在考虑改变时,大象才是改变得以实现的因素,不论是长远的目标还是细小的事情都需要,大象来提供能量和动力,朝着目标不断前进。
这本书的基本框架有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指挥骑象人,第二部分是激励大象,第三部分是营造路径。每个部分,都有清晰、详细的方法和众多案例进行阐述和支持。
第一部分,指挥骑象人。
第一,制定关键举措。
所谓决策瘫痪,是因为更多的选项会让人举棋不定,以至于最终退回到起初的那个备选项,而做决定,需要细心的监督和自我控制,只会消耗骑象人的能量。所以,指向不明,会让骑象人非常疲惫,他想指挥大象走上新的道路,但如果不确定新的路在哪里,大象就会因为不确定性感觉到焦虑,而坚持走回最为熟悉的原路。因此,方向不明,是变革的大底,想要成功改变,就必须把模糊不清的目标转化成具体实在的行动,也就是需要制定关键步骤,也就是制定关键的举措。
第二,指明目标。
人的理智层面,也就是骑象人为了实现改变的目标,会拼命的分析该走哪一条路,或者到底该不该往前走,那我们也可以引导这股力量,让它成为我们迈向终点的助力。所以我们需要一个扣人心弦的目标,一个既能打动骑象人,也能吸引大象的目标,但是大多数组织提出的目标都缺乏情感层面的共鸣,而是我们老生常谈的smart目标。smart目标的明确性,其实有助于避免设置最差劲的目标,也就是含糊不清,无法衡量的目标,但是smart目标比较适合稳定的环境,而不是与变革的时期,要让目标打动大象,引发人的情感共鸣,不能指望smart目标。终点明信片其实就是我们变革的愿景,而且长期目标和短期的关键步骤结合起来,因为愿景必须配上一份优秀的,具体的行动计划。
从正面来看,骑象人富有远见卓识,也就是说我们的理性层面,愿意为了长期目标而作出短期的牺牲,头脑清晰,善用策略,但是我们也看到骑象人的缺点,力量有限,遇到指向不明,或者选择过多的状况就陷入瘫痪,而且过分聚焦问题而非对策,也就是问题导向而非成果导向。
第二部分,激励大象。
第一,找到感觉。
在大多数组织变革的环境当中,问题的核心总是与改变人们的行为有关,而在最成功的案例中,行为的改变大多数人的情感面,在最成功的变革方案中引领变革,帮助他人看到问题或者找到对策,凭借的不单是传递想法,还要影响他人的感情,也就是改变的发生,是因为变革领导者同时说服了大象和骑象人。因为人们碰到的大多数改变,变化的因素,并不是那么清楚,而变革导致的未来更加是模糊不清,所以,人的情感层面,也就是大象会因为改变带来的不确定性而抗拒改变,仅仅是理性的分析和论证,无法消除这股抗拒的力量。所以我们会看到一些让自己产生共鸣的现象,或许是解决方案,或许是目前针对于目前的现状的反思,但不管是哪一种,我们看见的东西一定是触发了我们情感层面的共鸣,也就是打动了大象。
第二,缩小改变的幅度。
已经走完一段长途旅程,其实比从头开始的短途更加振奋人心,所以鼓励人们采取行动的办法之一,是让对方感觉自己距离目标越来越近。也就是说,为什么我们认为,变革的最好方法是迈出第一步,哪怕只是小小的一步。因为即使在微小的程度上改变自己的行为,也会让我们意识到这一步也是我们向变革目标上迈出的成功一步,而大象,最喜欢和享受的就是成功带来的感觉。有所进展的感觉很重要,所以如果我们正在引领一场变革,不要过分关注改变将要带来的不同之处,而应当设法提醒人们已经克服的困难。所以要让一头不情愿的大象迈开脚步,我们必须缩小改变的幅度。
缩小改变幅度的方法之一是限制资源投入量,比如只做五分钟的家务,或者只偿还一笔债务,或者只做一部分的任务。另一种方法是设定小胜利,也就是追求那些,近在咫尺可以看得见的里程碑。借助里程碑,我们总会清楚自己下一步该往哪里走,也确切了解下一场小胜利将会是什么样子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对自己保持前进的能力越来越有信心了。我们选定的小胜利应当具备两个特点,第一他们有意义,第二他们触手可及,如果两者无法兼得,那我们就优先选择后者。所谓触手可及,也就是我们实际采取行动的可能性。大多数人在规划任务清单时,犯了一个根本性的错误,也就是模糊不清的任务描述,会破坏我们实际采取行动的可能性。你是在规划小胜利的行动时,我们尽量采取smart 的行为描述。
就这样一步接着一步,大象渐渐告别了害怕的情绪,也渐渐愿意合作,因为看到付出的努力获得了回报,事情也变得越来越有起色,每迈进一步大象都感觉到了改变,因此始于恐惧的变革开始有了变化,慢慢走向信心。改变缩小幅度,大象也随之成长。
第三,影响他人,也就是培养人们的认同感。
认同是影响人们决策方式的关键因素,所以我们该怎样将我们希望的目标,塑造成事关认同,而非事关结果的改变呢?人们愿意培养新的认同感,只是认同感的培养要从小处开始,所以我们必须建立起对失败的预期,不是预期,整个任务会失败,而是预期途中会遭遇到失败。这里我们会提到斯坦福大学教授Carol Dweck的固定型心态和成长型心态。固定心态的人,相信每个人的能力是先天注定的,无法发展或培养的,而成长型心态的人认为,自己的能力像肌肉一样可以锻炼,可以通过训练来增强的,只要加以努力,就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尽管可能会失败,成长心态的人,还是愿意接受更多的挑战。所以真正的改变,能够持续下去的改变往往是前进三步,再后退两步。在改变的时候,我们必须每时每刻对自己和他人一遍又一遍的提醒,我们的大脑和能力就像肌肉,越锻炼越强壮。当我们把新的认同感带来的强烈期望,与持之以恒的成长心态结合在一起,就会带来惊人的结果。
在变革当中,我们都认识到,改变最核心的难题就是让大象持续的前进,骑象人需要方向,而大象则需要动力,我们也认识到动力来自感觉,动力还来自于信心,就是大象必须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改变。
第三部分,营造路径。
第一,调整环境。
人们大多有一种系统化的倾向,会使他们忽略塑造人们行为的环境的作用,叫做基本归因错误,也就是我们总喜欢把他人的行为归咎于对方的个人特质,而不是对方所处的环境。如果希望他人做出改变,我们可以提供清晰的方向,也可以激发对方的动力和决心,此外我们还可以把旅程变得更加容易,比如建造一段陡峭的斜坡,在人们后面推上一把,或者离开道路上的阻碍物,或者四处插满胜利的旗帜,告诉他们以终点不远了。有很多案例证明,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环境去加以纠正,比如调整一下办公室的格局促使更开放的沟通,或者附上地图和详细的指南,鼓励大学生捐出更多的爱心食物,或者让客服人员更加勤奋地为客户服务。小小的路径调整会带来大范围的行为改变。
第二,培养习惯。
习惯本质上是我们行为的自动驾驶系统,习惯可以在骑象人无需参与的情况下,也自然而然做出许多良好的行为。因为骑象人的自我控制能力有限,所以如果正面行为能够不费劲地自动出现,就能省下很多骑象人的精力。所以不论是改变自己还是改变他人,都得先改变习惯。环境的转变,造成了习惯的转变,因为我们的习惯本来就跟所处的环境密不可分。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即使微小的环境调整也会带来行为的改变。但是养成习惯并不完全取决于环境因素,也跟人们的心理密切相关。那我们怎样为培养新习惯打下心理基础呢?
心理学中有一个称为”行动触发扳机”的名词,它的意思是遇到特定的情境,便触发相应的行为。行动触发扳机能够有效激发人们采取行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只要想象自己做某事的时间和地点,就能增加执行的可能性喔,因为行动触发扳机,能够强烈激励人们做自己知道必须做的事情,而并非激励人们去做自己不应该或不必要做的事情。
这个原因是因为预设下决定,会节约骑象人用于自我控制,以及思考程序和步骤的能量。当人们预设好决定时,就把行为的控制权交给了环境,行为触发扳机,可避免目标受到各类诱惑,坏习惯和其他目标的干扰。比如参加培训的员工,回到公司后总是被很多未读邮件包围,没有时间和心情分享培训心得,所以我们可以帮助他们设下行动触发扳机。比如在他们返程的高铁或者航班上,立刻写下想跟整个部门或团队分享的学习内容,行动触发扳机一定要足够具体,足够明确,才能中断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的自然而然的行为习惯。
相关的研究表明,适用的情境越困难,行动出发板机越有效,因为这些场合骑象人消耗的自我控制能量最多,有研究分析了行动触发扳机对简单目标和困难目标达成状况的影响,发现当目标比较简单时,行动触发扳机将成功率从78%提升到84%,当目标比较艰巨时,行动触发扳机将成功率从22%提升至62%。行动触发扳机虽然并不完美,但绝对是促成改变立即发生的简单手段。
此外,除了行动触发扳机,如何进一步培养有助于实现改变的习惯呢?第一,这个习惯必须能够推动你的任务,第二,这个习惯实现起来必须相对容易,正如激励大象环节中写到的,任务必须相对简单,否则一旦让大象觉得有压力,感到疲惫,就会丧失改变的动力。
第三,与他人结伴同行。
我们经常谈到同伴压力造成的影响,但是压力不如为改称为同伴看法更为贴切,因为我们之所以做某事,是因为同伴都在做,从众效应并非只在年轻人身上才体现,我们都一样,行为会传染。所以不论是不是故意,我们显然都会模仿他人的行为,尤其在感觉环境陌生或情况不太明朗的时候,我们更是想要观察别人是怎样做的。而变化的环境,会让人觉得非常陌生,所以我们想改变,就不得不密切关注周围群体的暗示,当我们指挥大象走在不熟悉的路上,大象很可能会追随其他同伴的脚步,所以我们该招集一群同行者,作为我们改变的力量来源之一。比如,你想树立在新的一年多读书的目标,那么除了,你在指挥骑象人,激励大象的各种方法之外,在营造路径的过程中,你可以加入读书会找到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或者与好友一起约定读书的目标和规则等等,在熟悉和亲切的环境和氛围中慢慢达到改变的目标。
第四,坚持改变。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并庆祝自己迈出了第一步。这表示我们做过的某些事已经开始生效,我们指挥了骑象人、激励了大象,也营造了路径。我们已经采取了行动,变化也开始发生。那么我们要在漫长的旅途中从第一步迈到第二步、第三步,秘诀在于“强化”。也就是,不管亮点或成果有多“小”,我们都必须寻找亮点、奖励亮点。但这并不容易,我们要经常注意观察,寻找细微的成功之处。因为人的本能是关注负面的部分,因此很容易找出问题,也很容易忽略进步。但进步才是我们需要关注和强化的部分。改变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细水长流。要引导这个过程,我们就需要坚持不懈。
现在,轮到你上场了。你想改变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