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我们对礼貌的一般定义为:有教养,有素质,尊重他人……
人与人之间,礼貌是相互的,同时具备礼貌的两个人,关系才能持久。这么说来,礼貌的行为其实很单纯,就是两个互相尊重的人,以其为前提,友好相处。但是礼貌有时候也能被伪装,礼貌看似单纯的外表,其实暗流涌动,而且大多是成年人的“游戏”。至于如何伪装,就不一一赘述。
我想谈一谈孩子与成人之间的礼貌。
![](https://img.haomeiwen.com/i29281248/0d691ce06913f733.jpg)
01、礼貌是美德
父母从小教导我们,对人要有礼貌,遇人要打招呼。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正常人都深谙礼貌几乎是我们的“本能”,也是古往今来一直延续的美德。
礼貌虽然是美德,但有时候却不那么美。家里来了客人,不管是熟人还是陌生人,父母都会说:快喊人,这位是伯伯,那位是叔叔,阿姨……假如不遵从,马上给你一个脸色,或者“你是哑巴吗?” 亦或 “这孩子真没礼貌”的帽子就扣过来了,相信这样的场景都不陌生。父母对待孩子本身就是不礼貌的。
孩子对人有礼貌,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被教导“看起来有礼貌”。父母们一直都忽略了这一点。
02、身教大于言传
现代教育有一个词叫“言传身教”,想让孩子有礼貌,其实有很多方法,而最有意义的方法就是【身教】。希望孩子有礼貌,父母就先做给孩子看,如何与人交流、待人接物,这样的教育意义才更深远,因为孩子最终将成为父母的样子。父母是什么人,比教导孩子怎么做更重要,因为孩子一直模仿的是父母的行为。
经常会看到一个现象,父母当着孩子的面对人有礼貌,气氛融洽,但是背着人就开始说对方的不是。看到这样的场景,孩子是矛盾的,具备一定认知的孩子会纳闷:刚才他们还懂礼貌,为什么现在爸爸妈妈又要说他们不好呢?孩子有自己的判断,父母这些矛盾的行为,会让孩子认为礼貌要分人,爸爸妈妈认为不好的人,就不用懂礼貌,不用打招呼,在孩子心里,就会形成畸形的认知。所以,当父母让孩子跟人打招呼的时候,孩子才“宁死不屈”,因为孩子不会伪装。
假如孩子不愿跟人打招呼,父母也应该反思一下:是自己没有做好表率?还是没有把礼貌“表达”清楚?亦或孩子还没准备好?
03、孩子对自己喜欢的人
会积极回应
孩子通常不想跟不喜欢的人打招呼。孩子从小接受的教育模板是:对不起—没关系,谢谢—不客气,你好—你好。孩子跟人说对不起,别人应该回应“没关系”,“叔叔好”对应的是“小朋友好”。这样的礼貌方式其实太过僵硬。可是孩子从小接受这样的教育,就只学会了一套应对模式。假如跟人打招呼,得不到对方的回应,就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感受:“我跟叔叔打招呼了,为什么他都不搭理我呢?我跟外卖叔叔说了谢谢,可是他什么都不说就走了。” 相信这样的场景也不少见,孩子在打招呼的时候经常受挫,甚至被忽视,渐渐地就没有了积极性。而成人的忽视本身就是一种不礼貌。
孩子也不喜欢经常捉弄自己的人。其实,孩子看到喜欢的人是会主动打招呼的,还会眉飞色舞的飞奔过去。礼貌的方式应该是多元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动作,都是打招呼,既默契又美好。其实大多数父母都在以这种方式打招呼,但是对待孩子却不能一视同仁,而是很苛刻。
04、过分纠结礼貌
孩子可能会社恐
很多人都经历过这样的场景:父母逼孩子跟人打招呼,孩子死活不叫人,父母瞬间觉得没面子就开始批评孩子,到最后孩子也没叫,场面极度尴尬。
孩子经常被逼迫,可能会埋下社恐的种子。
如果天生性格胆小的孩子,经常被逼迫有礼貌,他们为了避免被批评,被逼着喊人,孩子会躲着不见人。被骂的多了,孩子干脆冷漠、麻木。如今,“社恐”是一个“流行病”,很多人都说自己社恐,如果追根溯源,被逼着“有礼貌”,也是导致社恐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们通常看到,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下,即使不喊人,他们也能自然的跟人互动。反而一开始被迫喊人,那种拧巴的心情会让孩子不敢互动。因为一开始没有喊叔叔,孩子有负疚感和羞耻感,自然不敢再靠近他人。假如叔叔人格足够成熟,具备共情孩子的能力,主动靠近孩子,给孩子安全感,有了美好的感受孩子就不会害怕打招呼了。社恐,其实就是怕人。
我也经常遇到孩子被父母逼着打招呼的经历,最后都以尴尬收场。有了多次的经验之后,我经常会抢着先喊孩子,避免不必要的尴尬,更重要的是为孩子美好的交际感受争取多一点可能性。
礼貌是美德,双向奔赴的礼貌才是“真礼貌”。如果父母自己都搞不懂礼貌的意义,就更不该盲目逼迫孩子礼貌。人与人的相处首先是有情感参与的,生硬的相处是没有意义的。成人首先对孩子礼貌,孩子才学会对人有礼貌。为孩子的人际交往保驾护航,他们才能勇敢的表达自己,展现自己。礼貌既然是美德,不妨把它做得美一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