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7日,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求是》中刊文指出,房地产泡沫是威胁金融安全的最大“灰犀牛”。
全文太长,我们仅摘录关于房地产泡沫化防范的一段,大家细细品:
房地产金融化泡沫化势头得到遏制。房地产泡沫是威胁金融安全的最大“灰犀牛”。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根据“房住不炒”和“一城一策”精神,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严防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2019年与2016年相比,房地产贷款增速下降12个百分点,新增房地产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比重下降10个百分点。既满足房地产行业平稳发展的正常需要,又避免因资金过度集中出现更大风险。
这一段话基本上代表了决策层对当前房地产市场的判断,以及基于此判断而对房地产制定和执行政策的方向——坚持房住不炒,去杠杆,去金融化,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我加入了S叔的写作训练营,这个训练营对创作者最基础的要求就是说人话,别调书袋子。今天我的任务就是试图把上述这些玄幻的专业术语,翻译成大家都能读懂的普通话。
1、 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有个大背景
说到房价过快上涨大家可能没有清晰的概念,但是说起深圳4-6月三个月房价的变化,在那三个月出手买过房的投资人应该感受挺深。深圳湾、前海、科技园、宝中、福保、大新、碧海、蛇口、光明、沙井这几个热点片区随便一套房涨80-120万你别稀奇。
受中美关系(疫情)影响,国家保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外贸和消费中,出口几乎被干趴下了。蓝星现在的群主还是米国,群主有号召,欧盟啊、日本啊这些群众当然还是要跟进,所以,无论是出口还是进口,几乎都受到了深度限制。
但是我们还是要保民生,保增长啊,外贸受限,那投资和消费就要有担当啊。投资方面,国家果断出手,提出了“新基建”——就是要大力发展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
消费方面,中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统一市场,消费潜力是非常巨大的,但是,这么些年来,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一直不是很强。主要原因,就是中国是一个储蓄型社会,穷了太久,穷怕了。而且在个体家庭的资产结构中,房产所占比重太重,10年储蓄付首付,月月光光还按揭,也实在是没钱消费。
以我妈为例,按照我们家庭目前的收入情况,想吃啥都没有问题了,一个月出去郊游一次也没有任何负担。但是,她还是惦记着超市打折的蔬菜,还是觉得每周外出下馆子,住高档酒店是罪过。我想不光是她吧,这个年龄段的家长们消费观都一样。
我要真诚的为我妈点赞,她的消费观才是符合当前实际的。总理说,中国还有6亿人人均月收入不到1000块,这是实情。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且还将长期处于发展中阶段,这是国情。我个人想哈,我们还是要艰苦奋斗,还是要艰苦朴素,我们还要再积蓄20-30年的力量,我们还远没有到可以大手大脚高消费的阶段哈。
2、 人口的变化才是房地产的灰犀牛
灰犀牛这个概念,很多国人已经不陌生了。这些年它被提起的次数和黑天鹅一样高。灰犀牛,说的是负面影响力巨大的,大概率发生事件。
对于房地产市场来说,需求端是人口,供给端是土地及房子。商品的价格基于商品的价值,并围绕着供需关系的变化,上下波动。中国人现在缺房吗?有统计数据说是不缺了,人均居住面积都赶上西方发达国家了。
但为什么一线,新一线,二线城市的房价还在飞涨呢?
因为中国经济长期存在城乡差异,东西差异和南北差异。大量的三四线城市因为产业结构单一(大量农业,少量工业,少量商业和服务业),无法创造很多就业尤其是高质量就业,年轻人只能外出大城市谋生。
少数优质城市人口长期净流入(比如深圳,东莞),在供地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就会形成尖锐的供需矛盾,房价就会快速上涨。
中国人不缺房的数据是被平均出来的数据——举个例子,我老家的老房子上下两层,套内建筑面积超200平,前有庭后有院的,不过常年铁锁大将军把守,这么平均一下,我们深圳一家四口的人均居住面积都快超80平了,但是,我们在深圳住得依然局促啊。
老龄化和少子化的到来,中国人口总量未来大概率走低,才是威胁中国经济,威胁房地产健康平稳发展的灰犀牛。中国的人均居住面积在未来10年内还将继续扩大,但是,少数城市的房价依然还将继续增长,这才是大势所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