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状
最近喜欢在一些二手书APP上购书,一是相对便宜,通常是书价的3-4折,二是品类齐全,时有出现一些绝版的,冷门的书籍。我统计了手头从多抓鱼、转转有书等APP上购买的大概上百本的书籍,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80%以上是几乎全新的,有少数几本外表虽自然陈旧,但没有明显翻动痕迹。还有一些书,前面几页被认认真真地划了重点,但一两章过后就再也看不到任何痕迹了。
据说,犹太人人均每年读65本书,而中国人的阅读量是每年人均5本,我其实是很怀疑这个数字的,因为观察周围认识的人,绝大多数是不怎么读书的,而平时工作和生活中接触的大多数人都受过高等教育。俞敏洪在《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的序言里说,这个5本书的统计也是假的,这个数据把中小学教科书、课外辅导材料也都统计进去了,而平均每个中小学生有20本以上的辅导材料。换句话说,成年人根本就是不读书的。然后,再对照我买的这些二手书的成色,就很好地印证了这个结论。
2.心理
也许,对很多人来说,买书的最大功用是自我安慰和装逼(不得不承认,包括本人)。
关于自我安慰。社会变化快,知识更新加剧,人们普遍有一种知识焦虑。近年来,以“得到”为代表的知识收费平台正迎合了这种需求,得以发展壮大。可是你会发现,越学习却越感到焦虑,于是不断升级,听更多的课,买更多的书。很多人都是“开始”爱好者,信誓旦旦地作计划,作宣誓,从现在开始怎么怎么样。第一步就是从买书开始。但完成了买书这个动作,似乎然后就再也没有然后了。当然了,完成买书这个动作以后,也并非完全没有收获。买完了书,大脑会误以为已经学习了,是有助于缓解焦虑感的。这并非是有意地自欺欺人,只不过是大脑的机制在起作用罢了。
关于装逼。万维钢在他的《智识分子》一书中谈到了这样一个事情:为什么《时间简史》这样一本已经过时了的科普读物仍然会常年占据图书畅销榜前列。显然,这本书有逼格。据有人用Kindle阅读记录统计,大多数人读 《 时间简史 》 没有读到超过全书的6.6%。“人们在各种书单中推荐这本书,人们在社交网络晒自己刚刚购买了这本书,人们发愿要读完这本书,人们宣称自己正在第N温读这本书,人们把每天早上起来读这本书当成健身项目 ,人们把这本书当成难读的书的代表来编排笑话。” 人们一直在谈论读《时间简史》这个动作,而几乎不谈论这本书的内容本身。现在,社交活动的频繁发生,人们在很多场合需要作自我介绍,在“爱好”一项,“阅读”总能排得上号,毕竟这是一个拿得出手的爱好嘛 。你总不能说,我爱好玩游戏,爱好刷抖音,爱好看韩剧吧,听起来多low。
ps.《时间简史》这本书我读了三遍。
3.机会
既然那么多人不读书,不正是读书者的机会吗?在我看来,读书至少将让你获得以下几点收益:
1.文艺一点的。“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三毛说过:“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
2.现实一点的。有一个本书叫《这样读书就够了》,里面提到这样的事情:前些年,有一个叫刘一秒的培训师非常火,这个人没有读过大学,出身在黑龙江绥化市一个小村子,在短短几年间成为叱咤风云、被无数职场人士顶礼膜拜的“大师”。听他的课,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大多数老板在听了他的推广课后会心甘情愿地掏钱。《南方周末》采访的十几位学员中,每个人都会很兴奋地说“好”,会着魔般购买更多课程,但没有一个人能说出究竟“好”在哪里。这里,我们不讨论刘一秒是不是骗子,学员是不是被洗脑的问题。有位专家给出了这样的解答:1.关于企业价值观的理念,并不是忽悠人的胡言乱语,是对的,是好的;2.对于一些草根创业者而言,把这些理念梳理清楚,并将其应用到管理工作当中,所带来的价值超过几万元学费;3.(最重要的一点)这些内容, 并非刘一秒的发明,尽管他自称是他自己的东西。他的课程,全是书上的东西,有彼得·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吉姆·柯林斯的《基业长青》,花200元就可以买到上面提到的所有图书,其中的内容比花20万参加他的培训还要多,还要真,还要好。
近年来,我自己也不断学习和成长,也参加过很多自费的培训。但在参加培训前,我都要分析一下,问问自己,这些培训学来的东西能不能从书本上获得,如果能够直接从书本上学来,那我一定不会花大钱去做培训的。读书,是一件性价比多高的事啊。
3.暗黑一点的。这个世界是不平等的,我有知识,你没知识,我是精英,你是韭菜,那么,我没有理由不收割你。
写到这里,我决定努力好好读完我背后满满一墙的书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