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高柴、曾参、颛孙师、仲由这四个学生分别受到了“一字之评”,没有“子曰”两字开头,是老师孔子给出的,还是别人给出的,不知道。
其实,一个老师对学生有所评价是很正常的,关键在于孔子能根据他对学生正确的评价,做出因材施教的调整。而不是用以打击学生的自信心,用以质疑学生的努力,用以嘲讽学生的人格,用以定性学生的能力。
像子路和冉有分别向孔子请教“闻斯行诸”这同一个问题,“一听到有道理的事情就要行动吗?”孔子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子路好勇斗狠,容易闯祸,所以孔子告诉他遇事先和家人商量;冉有优柔寡断,容易退缩不前,所以孔子鼓励他赶紧付诸于实践。
记得以前小学中学,每个学生都有一本“学生手册,”每到期末结束,班主任老师不仅会将学生的成绩一一登录在册,还会在专门的留白上,写下对每个学生本学期的表现评语,发还学生带回家,开学再上交。
这个小册子在当时,其实是老师和家长沟通的渠道,却是很多同学眼里恶魔一样的存在,是鸡飞狗跳还是皆大欢喜?尽在这一本小册子。
老师的评语基本都是糖果加大棒式的,先表扬再评价,要是再怎样怎样就好了,如果再怎样怎样就好了。
其实现在想想,评语都很对,有的孩子内向,有的孩子外向,有的孩子皮,有的孩子乖,基本上都是定型了。往往一个孩子几年下来,评语大致都是一样的。不同在,因环境、还有个人水平限制,老师很难做到一个个去因材施教。
这些明面上的评价,现在想想都是童年少年美好的回忆。
但有些私下的打击、质疑、嘲讽、定性式的评价,却是能铭刻终生。记忆里,初中一位老师曾拿着我的试卷,很肯定的对我说:“你不可能考出这样的成绩!”那一刻,我无数彻夜苦读的努力仿佛灰飞烟散。
这种评价来自家人的就更多了,难以一一言表。的确是很长很长…的时间被困于其中,不能自拔。而自己也并不无辜,也无端的评价过他人,现在回想,满是懊悔。
慢慢终于明白,被他人言语评价包围也是人生常态,而我可以选择,不轻易活在他人的评价里。也不轻易去评价他人。
遇见名师固然是幸运,如果没有,还能选择自己去悟、自己去习。又回到论语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