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志近最近认识了一个新朋友。
俩人聊得挺投球,啊,不对投缘。好奇心好像没有停过,一直像一个车轱辘一样转呀转呀,互相之间问个不停,也答个不停。
但是车总有开得快开的慢的时候不是?没油的时候车轱辘慢了下来,问题没有刚开始认识时那么多了。牛志近突然又体验到等消息的焦虑,于是他出现两种分裂式的行为:一方面开始自我展示,“尬聊”寻找车轱辘别停的话题,好像把自己显得牛逼逗比傻逼就可以继续话题似的;另一方面想起瞧鱼说过,等待手机信息已经变成激活人类焦虑感、激活爬虫脑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之一,于是退出微微相信、把手机调成静音放到一边故意不去看。
巧的是,下午一上课,就听见瞧鱼说:人得到同一种快乐多次,他的快乐就会麻木;人与人待的越久,对方的好在自己这里就会麻木——因为人不是当下的动物。牛志近把这个理解为,每个当下都是崭新的,如果快乐时、痛苦时、与对方相处时联想到过去,就积累起来变成了记忆,于是就会觉得:
“嗯,我认识Ta,我了解Ta。Ta就是这样的人,Ta就是一个什么什么样的人。我不需要再进一步了解Ta了。”
于是好奇心死亡了,只剩下贴标签下定义。当下此刻的变化,自己已经关闭心眼看不见了。无常在示现,而我却认为对面的那个人是固定不变的。
“人生若只如初见”,初见时一无所知,好奇心也最重。随着不断地了解,“以为”自己知道了对方,所以好奇心渐趋弱化,相处也变成了固定形象和固定形象之间的例行公事——这样子根本没有新鲜感可言。但是换一种情形:昨天初见、今天初见、明天初见……或者进一步:刚才初见、现在初见、等会初见……每一刻都是与全新的人互动,终于对方没有变成自己的刻板印象,Ta在自己心里真叫一个鲜活!
不过“初见”并不是说,要我们完全忘掉已经了解到的对方姓名年龄家庭Ta发生过的事情等等,因为如果这样就需要刚才初见:你叫什么名字?现在初见:你叫什么名字?等会初见:你叫什么名字?XX初见:你叫什么名字?……这不叫初见,这叫健忘。话说回来,牛志近倒是挺健忘的,有时说一些已经说过的事儿,翻一翻讲过的段子,自己在那里很嗨却忘记看看对方是否还在听。真是一唱独角戏就忘我……
“所谓旅游就是,从我活腻的地方到你活腻的地方看一看。”这是牛志近老家同学的名言,他一直记得,并且觉得挺有道理。现在看来,原来活腻了是因为,把自己家乡美丽的景色视若死物,天天看“同样”的风景真是够了。不过每一刻我看到的景象,到底是同样的还是全新的呢?
最后牛志近一总结,发现原来自己想要和别人、和世界发生关联,还是得回到“自我觉察的沟通模型”中,跨越两人鸿沟的“好奇心”这座桥上去。有桥才有可能通,没桥就只能是沟。
咦?剑桥大学谐音“建桥大学”,说明沟通做得不错?太好了!牛志近准备去“剑桥”了。回见了各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