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

作者: 宵寐 | 来源:发表于2017-10-14 19:46 被阅读0次

    我没有想刻意表达什么,几天前偶遇简书,给了自己勇气转换一种表达方式,也给了自己一个释放的机会!记下日记不代表就说出了心里想说却不敢说或不方便说的,或许会在写完那会反而怅然若失,然后想失声痛哭……

            今天阴雨,周六,天气转冷,18℃

            没有睡懒觉的习惯,本来计划以后周六周日在家里也坚持晨跑的,意外的摔伤让自己连带小孩外出游玩都不得。早上四点多就醒了,一直躺在床上看微信订阅号里面的文章。学习的方式真的很多种,而且,手机的信息量和更新速度要快很多,可是相比看书,或许是少了手指翻动书页的灵气,以及翻动那一瞬短暂的文学与思想心灵的交流,手机上看到的很多话语很容易忘却,事后也很难回想起。也或许是手机上看的大多是简短的述事里面,参杂的是精简的情感与思想,容易碰撞出火花,也容易稍纵即逝,终究少了与生活慢慢熬炼渗透的历程。

            很多时候,看一本书,是的,一眼故事,二眼经典,三眼生活,四眼自己。每个人都有每个人对生活的领悟方式,每个人也应该有每个人对书本的解读方式。以前看书的时候看到自己心领神会、特别触动的话语,只是用铅笔标划出来,想着摘抄完后可以涂掉,方便借阅给友人看。现在却直接用笔画出在旁写下彼时所感所悟,因为身边难得有一个人像自己这般看书了。况且每个人对书的解读领悟方式不同,那她们就该有属于自己的书库一角,以方便她们自己为心灵感悟做标识。

            前不久看完加西亚的《百年孤独》,三天前开始看卢梭的《忏悔录》,昨天挂点滴的时候车上只带了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09年就看过,当时已对书中话语有所领悟,重新翻阅,毕竟生活经历已更丰富,自然领悟也更深刻了。在心里暗暗庆幸,不知道很多年前是什么样的触动让自己爱上文学,所幸,爱上了文学!究其缘由,最先想到的是幼时爸爸从长沙的垃圾堆中捡回来的《安徒生童话》。我一直认为书本是最不该丢弃的,这样看来,别人无意或有意丢掉的,却无意让人拾起了另一个世界,关于自己的不为人知的另一个世界,所以丢弃也就说不上好坏了。

            一开始必须耐着性子去看,却越看越有感悟,大概也就是成其为经典的……,好吧,很多时候,对自己想形容的东西总是辞穷,文学功底太浅!《百年孤独》放在书柜有一年时间了,《忏悔录》也安置了不止半年,都看过开篇,没耐下性子继续看。经典,历经百年还能成为经典,时间的沉淀很重要,这个时间与历史齿轮无关,与作者年龄与经历的沉淀有关,先人们至生的感悟,于我们这个年纪,或许我们的轻浮与他们的沉淀隔的不止是中间那一层浑浊,我称自己为很幸运的那一个。

            从《飘》,到后面的《悲惨世界》,再到《安娜·卡列宁娜》,早先看过与中间看的篇幅稍短的国内著作也好,世界名著也好,暂且不计,到现在的《百年孤独》、《忏悔录》,都是看完后很庆幸自己有坚持看下去,当然只有开篇是坚持,后面都是迷恋与吸引了。每部著作都有其固有的历史背景,融合的是作者所处阶级地位所引导的生活环境,借而由此衍生的个人性格与生活历程的所悟。之所以能有此旷世著作,也少不了他(她)们超然的洞察力,以及对生活、事物、人物的细腻感悟力。

            想说的还很多,但已经有点不知从何说起了。孩子们跟着她们姑父去看恐龙展了,我因为膝盖的伤,正享受难得的自由静谧时光。

            之前不愿意接受很多新事物,是自己的狭隘,无意间接触的豆瓣和简书,激起了自己沉睡多年的写作梦。前面朋友推荐知乎的时候就有想过也写点什么,给了一堆轻视自己的借口就作罢了。再也不愿如此,除了日记,也该有别的方式来寄托这种属于文艺人的模凌两可的孤独寂寞了,那种渴望被分享、被欣赏的孤傲与温暖。

            世间友人太难得,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如果找到了异性知己,千万只做知己,别超出界限。错与否,已经显得不重要了,对,不重要。

            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你灵魂的摆渡人不一定是一个人,可能是一本书,一篇乐章,一部电影。所以,当没遇到那样一位智者、知己,也不要失望,余生还长,哪怕余生不长,也是以另一种方式将你摆渡!而其实,你所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在以他们的方式摆渡你,所以不论好坏,都波澜不惊的坦然接受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转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befu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