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出生在一个传统中式家庭,三岁之前一直与奶奶在乡下生活。三岁以后却被父母接走一直生活到了五岁后,又被转交给姥姥姥爷来抚养。
自己一直认为这就是一个人该经历的东西,从未觉得有什么不公平。因为少年时期一直由姥姥姥爷抚养,思想上也被他们影响。自己有着比常人更加传统的思想,开始去学习传统乐器,说话也相当古板正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与班里同学是处于脱节关系。
长期缺少父母的陪伴,书籍成为了我第一陪伴者。或许很多人认为,孩子的性格不论怎样都是是由家庭影响的。但其实我觉得自己的各种思维方式是由不同作家影响的。自己或许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接触书籍,最开始可能是不经意的在某个杂志上看到了一篇关于言情的文章。11,12 岁的萌芽慢慢开始发展。
直到自己找到了安妮宝贝,虽如今她已经改名为庆山,并且写作风格也和早期不同。但在少年时期,她陪我走过了很长一段路。她的作品大多是以边缘人的角度来描写事物,对世俗的不公虽抱怨也不言说,只是随波逐流。我想那个时候我也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孩子,对于很多事情无能为力。11,12岁时开始对很多事情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开始想去反对一些事情。无奈家庭的原因,自己也只是冷眼相看。
她的作品一直从11岁读到了14岁。直到13左右开始接触到了村上春树的作品,第一本读到他的书是《挪威的森林》,这本书是我小姨不要的书,2000年的版本。自己的主流虽说仍然在安妮那里,但是已经开始找到了自己新的目标。读到了村上春树的书,自己内心长期的觉得无法理解的东西终于被理解了,他每句话都暗含着对世间情感的道理。
11到13岁之间自己因为安妮的作品,迅速的陷入了又结束了三段恋爱。直到我读到村上,我才对于所有感情有了新的理解,不再那么轻率的去开始一段感情。开始更加重视自己身边的人。放弃了那一直以来摇摆不定的心。村上春树的感情抒发得过于压抑,14,15时候的自己也陷入了对父母,朋友,恋人的长久的反思和反复的自省,以导致渐渐在自我的世界里失去其他的朋友。
后来16岁的时候因为母亲的二婚,自己跟随她来到了美国,开始接触到了一些西方作品,如《1984》、《Animal farm》、《Jane eyre》和《Gone with the wind》。自己的阅读面也渐渐广阔起来了,开始对世界有了更加全面的认知。
很多朋友都觉得我为人处世都思虑周全,以为是我接受的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好。但是我想反驳这一点。或许很多人仍然不能明白,阅读到底能给他们带来什么东西。
在如今的时代,静下心去读书这需要一颗极为敏感和细腻的心。
在我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爱情观里,无一不是和阅读联系到了一起。做人的道理我也通过书籍的主人公学习到了。安妮书中的庆长,坚强并且忍耐,村上春树书中的渡边敏感并且善于抑制自己的感情,1984的温斯顿一心想反叛却被现实给改变,简爱中的简因为长期的坚持最终得到了自己的爱情,飘里的斯嘉丽勇敢乐观和对生活的信心。这些都是我成为一个人的关键。
父母教给我的东西实在有限且落伍,朋友的陪伴也是短暂的。一个人的成长必定离开不了书籍。或许这些书籍对我的改变远不止如此。我或许仍然会不停的成长,只要我不停止阅读。如今我已成年,开始为了未来去的生存做打算。但望眼现代,只是希望更多人去热爱阅读。一个人内心的安定源自正确的价值观,何必为了自我的孤独和空虚而摇摆不定,懂得学会自持就要先学会阅读。
我想说的就是书对人的价值吧。人的内涵修养、为人处世,以及言行举止源自书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