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自己做的很多努力,最后只感动了自己。
上周,记录了自己寻找写作方向的一些思考。
这周,继续往下一步去想,该如何找到正确且差异巨大的内容呢?
在这个内容方向上,有两个条件维度:一是正确,二是差异巨大。要同时满足这个条件并不容易,逐个拆解来看的话:
- 正确
保证写作内容的“正确性”,应该是写作的首要条件。
在笑来老师的《那些年我的创作经验》分享中,他也提到正确的本质:
我不要求你什么都会,我不要求你永远不出错,我只要求你一件事:你台上将两个半小时,就这期间最好不要出错!
对于写作应该也是一样的道理,所谓“正确”可以理解为每次写出来的文章最好不要出错!
(1)寻找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领域
有一句话就叫做“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
选择熟悉的、感兴趣的领域,可以让自己有更大的学习动力,通过写作输出给到自己更多反馈,以校准自己的认知,并且不断升级。
· 工作领域
· 兴趣领域
· 投资领域
· 生活领域
……
研究了很多自媒体大咖的定位与内容选题,他们大部分都是某个领域内的IP,这是基于他们在这个领域持续深耕所得到的结果。所以,仔细阅读他们写的内容,会发现他们都很能抓住用户的心,能表达出自己的独特观点。
因此,如果要找到自己的写作的方向,且能够保证自己写的东西是正确的,我会优先选择自己熟悉或感兴趣的领域,这样才会有更大的学习动力。通过持续的输出让自己获得更多的反馈,对自己的成长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2)保证输入的质量
平日,我们会接受很多的信息,可是大部分的信息对我们都是无用的。有些只是陈述事实,有些只是发泄情绪,有些甚至是错误的、有毒的……并不是每一个信息都对我们的行动有实际的指导作用。
所以,“挑剔”地选择自己输入的内容,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从小到大,爸妈会教育我们吃饭不要挑食,因为均衡饮食才是对身体有好处的。可是,为了大脑的健康着想,就得“挑食”,给自己更多高质量的精神食粮,别轻易让自己的大脑“中毒”。
- 差异巨大
关于差异化的理解,在上周的文章里也已经论述过。光是跟别人不一样是没意义的,所以这里说的“差异”指的是“正确的差异”,我们还要做的就是,把这个正确的差异拉大。
写作的内容里面有两个很重要的维度:观点与表达。
(1)观点的差异化
这里的观点差异化,并不是指为了与众不同而故意制造地哗众取宠,而是必须经过自己思考后所得到的观点与结论。
比如现在市场上很多的自媒体运营课程,199元教你如何起名,如何写好一句话简介,如何拟好文章标题等等,可是他们却没有教小白学员,如何去寻找写作的内容方向。
我个人觉得,在写作这件事情上,“道比术更重要”。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大前提就是我写出来的东西是想给被人看的,而不只是写给自己的生活日记。
在自媒体运营中,涨粉的一大技巧就是“蹭热点”。如何蹭好一个热点,就是各方写作高手实力比拼的时候了。找到一个特立独行且正确的切入点进行论述,这篇文章的价值就会飙升。
在前段时间的刘鑫案,很多自媒体都发表了相关的文章来讲述这个案件。而我自己看了几篇相关报道,其中有一篇文章的内容让我特别印象深刻,那就是《刘鑫/江歌案件对我们的几点启示》。
作者在文章中总结了刘鑫的问题在于——“她最大的罪恶在于事后逃避责任”。可是作者却指出,这种逃避责任的想法其实很多人都曾有过,只不过它导致的犯错没有这么大而已。将这种特例案件延伸到大众普适的日常生活中,这就是作者观点独到的地方,后面还针对这个“怕担责任”的常见问题,给出了解决办法。
差异化的观点,能够抓人眼球。有价值的内容,能够引人深思。
(2)表达方式的差异化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输出设备。根据个人的表达习惯不同,同一样东西被展示出来的效果也会不一样。
有个段子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看到一个美景,A说:“卧槽,真他妈好看!” ,B说“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就是表达的差异。
现在人人都讲区块链,可是对于非技术流的人来说,这个词语背后的含义其实未必能够一下子搞得清楚。于是各种大神开始写一些“说人话”的科普文章,还有各种有趣的图示漫画、动画视频,为的都是让普通人可以更好地理解。
能够将复杂的东西讲得简单有趣,通俗易懂,是表达的一种优势。其中,最常用到的一种办法的就是“类比”。
类比是个思维的辅助工具,为了向对方解释清楚未知的“X”,或者说是为了理解尚处于未知的“X”,去找一个与“X”类似的、但是对方肯定已经理解的A,并说清楚他们之间的关系:X≈A,把A(或A与X相似的地方)解释清楚,于是X不言自明。
我自己曾经用过的一个类比经验就是:
我们公司电梯的运作是采用系统分布形式的,就是人在电梯外要先选择要去的楼层,然后电梯系统会根据实际的电梯进出人数,自动分配你去相应的A/B/C/D的电梯,人就只能到对应的电梯等候。可是这系统分配的Bug在于,当某个楼层按电梯的人数(注意,是按的人数,而非实际等候的总人数)>电梯承载人数时,电梯就会自动跳过其他楼层,直接去到多人按电梯的楼层去接人,这就很容易导致其他楼层的人等候时间过长。
于是我采取的办法是,在按楼层的时候,并非直接选择到达1楼,而是选择先去人数多的低楼层,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我们这个楼层的电梯开门率(不会被直接飞站)。
每次我这么做的时候,身边的同事都很疑惑。可是,如果要认真解释的话,我又得把上面这个系统原理解释一遍,很吃力。于是我就想到了一个类比,那就是:
我们坐电梯,就好比打车。
若终点设置为1楼,这个打车系统就会按照打车人的时间先后顺序来分配的士。就算的士司机经过见到我们在招手,他也不会停车,因为他已经被预约好了。而且因为我们比较晚才申请,所以要等候的时间就很长。
可是,如果我改变目的地(先去低楼层,再去1楼),那就等于我在打顺风车,司机会先来接我,再去低楼层,最后到达1楼目的地。
用打车来类比那个电梯系统,很多同事一下子就明白了。这就是类比的好处。
以上。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