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调重弹。周末kill time。
这篇文章的起因,是下午无意中在手机上看到《奇葩说》第三季总决赛的视频(以前没看过)。
第三季最后一个辩题是:懒是人类之光。辩题很有意思,两位选手的发挥也很精彩。作为一个较老派的人,作者毫无疑问的加入反方的阵营,旗帜鲜明:
懒绝对不是人类之光,它没这个资格。你懒你还有理了!
正人心,靖浮言。下面开始。
懒是人类之光吗.jpg
**一 什么是懒? **
为防偷换概念,先要正本清源。
我们先锚定一下辩论主体的含义,即:什么是懒?
懒字怎么写?首先看它的结构:左边一个心理的“心”,右边一个依赖的赖”。
这说明什么?最直接的意思就是:懒,就是心理上有一种依赖感。什么叫依赖?不靠自己,靠依赖对象。这种依赖的对象可以是:他人、时间、拖、蒙混、自我安慰、自我麻醉等。(无论是不愿动脑,还是不愿意行动,都是这种依赖感的呈现。)但不管是哪一种,总之是没有自己,否则也不能叫“依赖”。
道德经说:“知人者智,知己者明。胜人者有力,胜己者强。” 周易又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一个群体的强大首先是它所涵盖的个体的强大,而个体,也就是一个人,他的强大首先应该是内心的强大。很难想象一个无论是心理上、还是行动上都以“依赖”为基本特征的人或群体,可以做到进步、强大;更不用谈文明之光。
如果我们再进一步拆解一下懒字,还会发现:它变成了“左心” “中束” “右负”。
还是最直接的解释:所谓懒,就是你的心理被一个负面的东西所束缚。这个负面的东西是:好逸恶劳、拈轻怕重是人的本性。所以我们从本性上,我们会懒得动、懒得想、懒得换工作、懒得换环境,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等等。多少需要珍惜的时光都被这种本性所浪费、多少值得追求的东西因这种本性被放弃。
所以懒,是一种状态、一种行为、一个态度。
是对本性的顺从,是个人的放纵,是人从动物未进化完成的惯性。
这种顺从、放纵和动物性绝对不是所谓的人类之光,也不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之源。
二、懒是人类之光的论调纯属偷换感念
支持懒是人类之光的观点,无非是这么一句话:因为懒,所以我们……”比如:人们懒得写信,所以发明了电话;人们懒得走路,所以发明了汽车……科技进步是由懒人发明的等等。
这些话表面看起来挺有道理,但实际不是这么回事。
这句话的迷惑人地方在于偷换概念。他们说的懒,其实是“追求“。
前面我们说,懒,仅仅是一种依赖、麻醉、放纵、对自己不负责任的状态。
肯定不是一种追求。
我们追求的是什么? 是进步,是向上啊。
分清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清晰的明白:不是懒是人类之光,是“追求”,才是人类文明之光。
“因为懒,所以我们……”这个句式,包含了两个意思:第一:发明为了懒;第二:“人懒脑子活,懒人为了自我满足,完成了很多发明。
且不说爱动脑也是一种勤快,后一句话的自我矛盾。先说说,“发明”仅仅是为了懒,或者是为了满足懒人群体吗?
电话和汽车发明的结果当然是“代替了写信” “代替了走路”,但发明的初衷真的是为了让懒人“可以懒一懒”吗?科学家也太把懒人当回事了。让我们回顾一下姥姥讲的故事,看看什么叫懒人:
一个小孩特别懒,不仅懒得走路,连动也懒得动一下。小孩妈妈的应对方式是:烙一张特大的饼,套在他的脖子上。出门几天回来,小孩还是饿死了,因为嘴巴够得着的饼,只能吃一天。”
所以对于懒癌入骨的人,能活着就不错了。要汽车有什么用? 出去上班、谈生意吗?
科学家们发明汽车和电话当然不是为了懒人,相反,他们恰恰是为了勤快人的需求。
勤快人有什么需求?追求效率啊。为什么会有效率需求?因为社会在进步,人类追求进步、探索的范围越来越大了啊。
几千年前的老子说什么?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今天我们说什么?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你和我心连心,同住地球村。
以前村头的二狗子卖个针头线脑,服务你们村的人;现在他通过阿里巴巴把生意做到了全世界,服务全地球的人。
他需要信息、需要联系、需要飞来飞去啊。
所以 汽车、飞机、电话决不是为了懒一懒而发明,是为了社会进步后的需求、为了更方便舒适的追求而发明。为勤奋的人而发明。
懒人躺在家里,有什么追求,有什么需求?
下一个问题:社会的进步是懒人推动的吗?或者说“因为懒,所以他们发明了……” 这句话对吗?
显然是不对。发明一个东西需要学习多少知识、调用多少资源、经历多少失败? 这绝对不是一个懒人可以完成,只能由极其勤奋、爱动脑、对知识和进步的追求极其热忱的人来完成:他们就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伟人,让我们从内心深处致敬!
这是大发明,小发明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上班的姑娘发明一个自动切菜机,或者一个园艺工发明了一台剪草机。从爱动脑的角度,她就不是一个懒人。从发明的初衷来说,他们也不是为了懒一懒。他们的初衷也许是为了节约时间,或者为了让自己休息一下。
还是那句话:
该做饭的时候不做饭,该剪草的时候不剪草。才是懒。
发明一台切菜机代替自己切菜,设计一台剪草机自动剪草。不是懒。
那是追求。对方便、舒适生活的追求。
这个实例也可以同时反驳:
"因为我想后半生懒一点、我想让妈妈可以懒一点(不那么辛苦),所以现在才拼命的工作。懒是动力的源泉。”
诸如此类“懒是生活动力”的论调。
其实这句话一点也没错。但不管为了“个人后半生的时间自由”、或者“至亲爱人不那么辛苦”,那都不是懒。 那是勤奋后的休息、是享受生活、是辛勤后的回报。
放纵自己、回避责任才是懒;对抗自己,完成责任后的休息,那是放松,是调节、是享受人生,是生活的终究意义。你现在努力工作的动力之源,也不是“为了懒”,而是责任。
所以懒不是生活的动力,责任感才是生活的动力。懒恰恰是不负责任,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至亲爱人。
三、人类之光的重担你担当不起
所以我们说,高等物种的责任感、对进步的追求和探索、让人类活的更舒适的理想才是人类之光。
懒不是。
它恰恰是这些美好愿望的天敌。
下面说说,为什么会有这种荒谬的论调?
自从新媒体兴起,流量为王,标新立异、吸引眼球就是成了各种观点引申的导向。“懒是人类之光”这种观点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这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发现”,如果仅仅作为“有趣”,那倒无可厚非;但如果洋洋自得,觉得发现了“生活的秘密”,煞有介事的大肆传播,作为价值导向。就有很大的问题。
这也是辩论的意义所在。
作者曾经在一篇影评中写过这样一个观点:反对用现代思维对历史人物进行解构;可以拉下神坛,但不能放进猪圈。(如将一个“杀人成仁、舍生取义”的故事重构为“各种巧合考验下,人性的选择”)因为这些素材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人物、一个故事;他们已经化为几千人来中国人对于“温良恭俭让,礼义仁智信”等一切高贵品质的追求和理想。
理想需要纯粹,准则需要制高点,品德标准不可打折。触手可及的东西不值得我们追求。
同样的:
“人类之光”这个金光灿灿的词,也需要更崇高、更伟大的东西去承载。
而“懒是人类之光”,仅仅是一碗暗示自我放纵的鸡汤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