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最开始从哲学分化、独立出来,如果要追根溯源探讨心理学,离不开哲学的研究,尤其是哲学史和中西方哲学比较。
结合冯友兰《哲学史》和自身的咨询经验,灵感而发,促成一些对生活、人性的浅见。
中国的心理学一直孕育在诸子百家中。先说乐观主义的道家。
庄子说:苟顺自然其性,则幸福当下,不必外求;庄子说:个人修养,除去成人心中之私欲、谋略、思虑,推崇人人都复返婴儿般的天真无邪。
译为:顺其自然地生活、学习,不必忧思、谋略未来,大家应该学习婴儿般的天真无邪,或者回到孩童天真浪漫的心境,这样大家就不会有那么多烦恼、苦痛。
鼓励大家想吃就吃,想喝就喝,人生苦短,今宵有酒今宵醉,纵情享乐去吧。何必忧思和谋略,那样完全是自寻烦恼。
道家属于快乐和浪漫派,只图现在,不图未来。好一个逍遥游,庄子身在贵族,从小衣食无忧,走哪都是诗书气质华,千金散尽还复来。
对于童年,想必庄子拥有一个快乐的、随性的童年,而大多数普通人却不是。很多小孩看到父母的操劳、无奈、吵闹,自觉背上改变命运的包袱,艰难地前行。回到童年,仍然是艰辛、压抑的心境,谈何快乐和轻松。
在庄子眼里,理想人格就如婴儿般活动,一切皆出于天然,而非有意识的计画。一片天机,非有人为。回到婴儿般,好多人没有对婴儿期清晰的回忆,婴儿般的天真无邪是什么状态,没有感觉,没有体验过婴儿般美好,怎么回去,也不想回去。
道家,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感觉。没体会过人间的疾苦,物质匮乏的窘迫,不懂穷苦人民的挣扎。倘若,继续安于现状,那他们就会继续贫穷痛苦下去,继续安逸下去,那将是一个无底洞,遥遥无期。更有可能坐吃山空。
道家的理想境界,可在温饱问题解决后,方可再追求精神心灵的净化、平和。
其次,悲观主义的佛家:
叔本华说,吾人若超过现象世界,吾人将更见幸福之为虚妄,苦痛之为真实。道出一切生活之要素是苦痛。意思为,生活难免有苦痛,有苦痛的人生才是正常的,只能试着去接受它、适应它。
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提倡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如人间万物都是表面现象,要学会放下。一旦自己没放下,就会痛苦,就会难受。
叔爷爷和佛陀,太过悲观主义。听了他们的劝告,顿感生活都是苦痛。即使繁华也皆是虚诞,过眼云烟。不能改变它,不能去追求它,任其我们苦痛下去。然后坐在菩提树下,天天靠冥想,去克制欲望,最后习得性无助或者坐着等超生。
再次,现实主义的墨家:
墨子说得较现实主义一点,以兼爱有利,不兼爱为害,需趋利避害,故需兼爱。
译为提倡大家相亲相爱,塑造集体主义大好环境,大家好反过来就是也会对自己有利。颇有社会主义意味,他主张道德、经济、法律的必要性,维护公共利益,有利于公平分配资源。
墨子发明的军事武器“连弩车”、“藉车”、“转射机”,他就是中国古代的科学家和发明家。我国发射的全球第一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就以“墨子号”来命名,来纪念墨子对科学技术的贡献。
可惜最后墨家没落,畅想一下,如果统治者依循是墨家的治国方略,也许我们在古代就能与欧洲并驾齐驱,走上科学改造自然的强国道路,而不是天天克制欲望,吃斋念佛。
当然,墨子有自己的局限。他的主张有些过于现实主义点,比如,他强烈反对铺张浪费,要节俭持家。甚至禁止办丧事,禁止三年守孝。哭哭啼啼有什么用呀,浪费财力和精力,不得利还得浪费公共资源。是不是现实得少了点人情味。
依墨家之意,过得现实一点,追求实用。我们的理智不但应统治欲望,且统治情感,拒绝一切跟欲望和感情相关的,比如艺术、音乐、美术,这些玩意,玩忽丧志,没有意义。
如果遵循墨家之意,估计墨家就是艺术的灭绝师爷了。像不像欧洲早期的资本主义家,吝啬得像葛朗台,功利心太重,除了钱就是钱。
其实哲学离我们那么近-一位心理师的哲学集锦后面就是中庸的儒家:
前儒家,提倡中庸之道,承认世界不是完美的结果,而是在其无穷的演进。你在活动过程中,就是完美的存在,就已经体验了生活的意义。生活的意义就在于活动本身。
孔子说,追求合理的幸福,于“为”中求好,好即在活动中。至于活动之成败与失败,则非尽由人力。吾人做一事,若预必其成功,则必须各方面,因缘齐全才行。
意思世界上有好有坏,人性也如此,不必在意太多。提倡体验享受过程,把成败看淡点,你努力去做去行动就足够了,其他的就交给命运吧。你所向往的成功,需要具备天时地利人和,几率相当小。
孔子劝诫世人,功利心不要太重,非君子也。把成功和失败等同视之,即使失败你也不会太失落,成功后不会太骄傲。乐知天命故不忧,能争取到就争取,争取不到就算了吧。
儒家的中庸,人生的理想境界不全是天然,也不全是人为的。而是天然人为,两相合力所构成的。
儒家显得对未来有所顾虑,提倡人为和天然需要调和。好比现在提倡的绿色改造、可持续发展,要懂得一定的节制。既要行之当下的快乐和发泄,也要考虑长远点,做什么事还是要顾忌到对未来的影响。
王阳明说,七情六欲本身没错,错的是人太执着于它。“圣人之喜,以物当喜;圣人之怒,以物之当;当喜者喜之,当怒者怒之;对于所喜所怒之物,毫无沾滞执着,所以亦不为其所累”。
意思是做一位真性情之人,该怎么样怎么样。得不到莫强求,是你的终究是你的。有没有像父母辈、老师们的尊尊教诲,你要努力,如果努力后不成功也没有关系,至少你争取过,就不会后悔。
到后期儒家,有点变味,更加控制欲望,理想境界都是去人欲存天理。后期儒家估计是为政治谋略,变本加厉地用儒学来压制人欲,不许你反抗。生活不如意,是你的欲望太重,你要改变自己,而不是抱怨社会。有点像居委会的传统大妈或者女性主义贞操派,三从四德呢,不然罪恶大极。
再后面就说说外国哲学:
柏拉图说,灵魂和肉体,灵魂之在躯壳,正如人之处于牢狱,日思逃逸,唯恐不速。认为肉体是自私、丑陋的、可怕的。而灵魂是纯粹、无私、美好的。可以理解为,身体要吃喝拉撒,背躬鞠屈地去讨生活,太俗气了,一点都没有灵魂和精神高雅。
柏拉图《理想国》主题是人类要去不断地追求的正义与善,一善一恶,柏拉图思想显得有点极端。
而亚里士多德不以为然,认为灵魂和肉体本是一物之两面,不可分割,灵魂和肉体故可以善。
意思为身体和灵魂都可以是美好的、纯粹的。亚里士多德身心论,颇有当代超个人心理理论,认为肉体是灵魂的载体和表现形式,灵魂是肉体的核心和动力,两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
例如:如果你的精神状态不佳,会在身体上呈现出来,比如面容憔悴。久而久之,如果精神压抑,会有躯体疾病呈现出来。而当代各种癌症患者,大多是精神压抑者,所以身心是一体两面。
海格尔《伦理学》提出,以此诸方面,真即是真,伪即是伪,恶即是恶,而不知在精神活动之全体程序中,即使是负性,亦有正的意义也。
即使真与好亦非一层不变。恶与好目的相同,则恶亦非恶,好亦非好。故建议,负的事件,亦有正的意义,需全体之观点视之。
意思为这世界上没有绝对的错和对,辩证来看,类似于马克思辩证思维。再坏的事也有积极的意义,比如考试失败,你也可以从中获取经验和教训。
也好比人的防御机制,也叫自我保护机制。人家批评你,下意识地否认、拒绝,减缓内心的冲突感和落差感。这些保护机制保护自己免受伤害,维护自己自尊,当然有好的意义。不能一概而之,完全舍弃自我保护机制,提倡绝对的坦诚和真实。偶尔爱面子、适当反击他人、小小恶作剧也是可以调情的。
何况真真假假,分辨不清;善恶之分没有那么绝对。即使真假善恶,随着具体时间、情境不同,也会有不断地变化。好比,海因兹偷药给母亲治病,到底偷药的行为对不对呢?如果不偷,眼睁睁看着亲人死去,也是不孝。这是个道德两难问题,与生活问题类似,你不是当事人,不可妄加评判他人。于是乎,生活难得糊涂。
后现代心理理论,无论是人本、存在、叙事、超个人心理理论,遵从的哲学观大多都是海格尔“即使是负性,亦有正的意义也。”
其实哲学离我们那么近-一位心理师的哲学集锦例如,在咨询室里来访者,认为自己非常糟糕,自己各种不好,一无是处,破罐子破摔,不知道怎么办。而咨询师发自内心相信你是块好玉,再糟糕也有正向意义。需要从整体观和历史观来分析来访者问题是如何构建起来的,然后在谈话中找到你生命里的亮点,建立自性的力量。
好比,精神抑郁,咨询师会跟你一起探索问题由来、构成、变化,从各个方面、角度全面对看待自己、认识自己。
最后说一说,中国的科技为什么赶不上西方。
中国处在百家争鸣时代与当时的欧洲科学发展水平几乎完全类似。唯一不同的,欧洲技术发展是认识和控制物质,好比,物质匮乏,那就发展工业生产,积累财富,获取更多资源。
而中国技术发展是认识和控制心灵。如果生活过得不如意,先考虑一下自身因素,调整好心态,哪能事事满足你的欲望。
尤其是在印度,直接压抑内心欲望、否定欲望。如果不满意生活,想要很多东西。直接告诉你,世界万物为虚诞,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欲望即使满足了,你还不是死的时候什么都没有了,何必争取那么多。
希腊和现代欧洲正在力求于在人间寻求什么,来满足欲望。所以注定需要科学,为了确定性,又为了获得掌控的力量。它们假定人性本身不完善,需要知识和力量。
而中国在后期儒家统治下,走的是自然路线。推崇的是万善永恒地皆备于我,又何必向外在世界寻求幸福呢?科学的确定性和力量有什么用?中国不需要。
如果墨家没有没落,我想中国科技可以与欧洲并驾齐驱,还是有点遗憾,后期儒家对中国人民的大脑洗得有点根深蒂固。
所以,中国一向喜欢谈虚的、抽象的,是有危险的,比如中国近代史,被迫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但也不是全然失败,至少中国的经验不会是一种失败。至少我们有足够的经验去寻求内心安宁和幸福。
如今,物质日益充裕,人们内心更需要的和平和幸福,他们西方会转过来注意中国的智慧。
早些年,西方的心理学家荣格所创立的集体潜意识理论,都是在研究东方文化中所得。欧洲哲学观念如若能够得到中国直觉和体验的补充,而中国哲学观念得到欧洲逻辑和清晰思想的澄清。中西方哲学融合,解决人生之大问题,即是大好局面。
在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里,主张文明三种生活路向。一种目的在于满足欲望,即欧洲文明;一种是限制欲望,即中国文明。一种是直接否定欲望,即印度文明。
这三种其实代表人类进步的三个阶段。首先顺序应该是认识、征服自然,物质充裕过后再限制欲望,追求灵魂安宁、精神幸福,懂得自得其乐。最后走印度超然脱俗的境界,否认欲望,看淡生死,一切欲望为虚诞。
读到这里,其实生活中的大道理,耳熟能详的人生处世之道,就是哲学。
题外话:
周国平说,女人学哲学,对女人和哲学都是一种损害。而我就是那位跟哲学死磕、也想跟男性一决高下的倔强女子。自认为读过高等教育、学过各个大师课程、开过心理工作坊、做过六年心理助人工作,仍感知识匮乏,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复杂的心理需求,特此从历史、哲学、社会、世界等更宏观领域去探索人性和整合生活之道。
我是花儿开了,以心理咨询为专业背景的自信力训练师(心理师),我会跟你一起去探索发现真实的自己,帮助你在两个月内,克服自卑、胆怯、抑郁心境,建立自尊、自信,提升你的勇气和活力,活出真实快乐的自己。
其实哲学离我们那么近-一位心理师的哲学集锦@花儿开了 关注我的简书和个人V,每天会更新自信干货。
花了点时间和精力,喜欢的话点个赞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