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自传入我国,对社会各个阶层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诗人心中,禅宗不立文字的禅法与诗中只可意会的意境,在空性之间找到了契合。此中,最具代表性的诗人就是“诗佛”王维,他受母亲影响,笃信佛教,在当时就获得了“当代诗匠,又精禅理”的美誉。他的山水田园诗,擅长营造耐人回味的禅意,使人在无法言说的空性中体验到宁静和喜悦。
王维在表现空性时,最直接的方法是使用“空”字。据统计,“空”在其诗词中出现达98次之多。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空谷归人少,青山背日寒。”“空山”“空林”“空谷”这样的意象,并非指空无一物,也不是抒发空虚的心情,而是在表达远离尘俗的意愿,营造空寂幽静的禅境,传递心灵中无所挂碍的审美体验。如此,每句诗都使读者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安宁舒朗的山水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没有“我”,没有烦恼,映衬的是佛家的“无我相”。这启发人们放下执着,回到空性的本真当中。
自宋后,儒、释、道合流,在传统文化、古典美学的发展中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倪瓒便受到三家共同影响,他幼年接受传统儒家教育,三十多岁开始学习道家,五十岁之后参禅。他在《良常张先生像赞》中说自己是:“据于儒,依于老,逃于禅”,且在《送盛高霞》一诗中提及参禅之事:“嗟余百岁强过半,欲借玄窗静学禅。”到了晚年,他舍弃家财,居无定所,最终给予他心灵庇佑的还是禅宗。
《清閟阁集》中收录了倪瓒很多谈及禅宗思想的禅理诗和由情入理的禅意诗,其中也包括大量题画诗。古代文人画中,题画诗与水墨画组合成一个整体,多层次地进行审美意象的渲染。在视觉上,画面构图和笔墨皴法传递空寂感;画上的诗词再将禅意在头脑中催生出来,使人从形象抵达感觉,从感性抵达理性。
倪瓒绘画师从黄公望,在风格上亦有所传承,他曾在黄公望的一幅画上题诗:“白鸥飞处碧山明,思入云松第几层。能画大痴黄老子,与人无爱亦无憎。”前两句是对景物的描写,通过写景来营造美感,后两句则言黄公望的画境已达到无爱无憎、不喜不悲的状态,这即是无我之禅境。
王维和倪瓒的许多田园诗和山水画,总能拂去尘世烟火,让人在空性中直抵禅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