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靖康之耻和安史之乱中诗人杜工部和词人李易安的年龄巧合

靖康之耻和安史之乱中诗人杜工部和词人李易安的年龄巧合

作者: 舞英社 | 来源:发表于2023-12-07 17:29 被阅读0次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合称为“大李杜”。

    李白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等。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别名杜少陵,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1],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后人称他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2]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3]“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说的是杜甫。[4]

    安史之乱(又称天宝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1]由唐朝将领安禄山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由于反唐战争的发起者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而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唐玄宗统治后期,任用安禄山等胡人担任镇守边镇的节度使,又放任其拥兵自重,使得安禄山获得叛唐的实力和野心。宰相杨国忠与安禄山互相倾轧,水火不容,两人的斗争成为安史之乱发生的导火索唐朝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及部下史思明以奉诏讨伐杨国忠的名义在范阳起兵,安史之乱由此开始。后经历马嵬兵变、肃宗即位、睢阳之战邺城之战、史思明夺权等重要事件及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三代皇帝,最终由郭子仪李光弼等主要将领平定了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安史之乱后,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北方生产凋敝,北民南迁,南方取代北方成为经济中心;唐廷大肆分封节度使,形成藩镇割据的问题;中央对边疆的控制力进一步降低,西域领土陆续丢失。诗圣杜甫是安史之乱的亲历者,期间留下了《三吏三别》《春望》《北征》等代表性不朽名作。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宋代(两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1][2]

    早年随父住在汴京洛阳,建中靖国元年(1101)18岁时与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夫妻志同道合,感情甚笃。靖康之难,李清照面对国破家亡的处境,于建炎二年(1128)避难至建康。次年,赵明诚病逝。李清照只身漂泊杭州越州金华一带,过着辗转无依的生活。最后在孤寂、抑郁之中了却残年。[1]

    李清照工书能文,兼通音律。她是第一位专门致力于抒情的女词人,把闺情词推向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峰,在词的发展史上有突出的地位,以词的成就最高,并有《词论》传世。在《词论》中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强调协律,崇尚典雅,讲求情致,代表了传统的婉约词派的观点。现存诗文和词集皆为后人所辑,现仅存的《漱玉词》就是后人辑佚而成。曾有《李易安集十二卷》和《漱玉集词》一卷等著作。[1][3]

    靖康之耻,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祸、靖康耻,是指发生于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在城内搜刮数日,掳徽宗钦宗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贵卿等数千人后北撤,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导致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1]

    公元1125年8月,金国张觉事变为由攻宋,分东、西两路南下攻宋,东路由完颜宗望领军攻燕京,西路由完颜宗翰领军直扑太原,东路金兵破燕京,渡过黄河南下汴京(今河南开封)。宋徽宗见势危,禅位于太子赵桓,是为宋钦宗。公元1126年1月,宗翰率金兵东路军进至汴京城下,逼宋议和后撤军,金人要求500万两黄金及5000万两银币,并割让中山、河间、太原三镇;同年8月,金军又两路攻宋;同年11月,金两路军会师攻克汴京,宋钦宗亲自至金人军营议和被金人拘禁。金人在破城之后册张邦昌为帝,建立了傀儡政权“大楚”

    ——节选自百度百科


    发生安史之乱的时候,公元755年,李白已经54岁了,属于人生的暮年;而杜甫则是小李白11岁,也是43岁的中年人。

    唐代的安史之乱彻底改变了中国大唐盛世以来的历史风貌,最终,藩镇格局、军阀横行、国破家亡、民不聊生,再不复大唐的盛世风华。

    而安史之乱372年之后,发生在宋代的靖康之变则是发生在公元1127年,那一年,宋代的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年龄也是43岁。

    历史总是以惊人的相似又异曲同工的给我们呈现出家国的兴亡往事,诗人、词人从意气风发到最后的兴衰哀叹,一声长叹!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杜甫是诗圣,也是诗史,因为他的诗歌就承载了我们这个民族曾经无可附加的伤痛《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而李清照又何尝不是。那首《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而李白呢,确在人生的60岁的暮年,还想着青春的仗剑去国,结果不幸卷入皇子的政治夺权中,加入了永王李璘的部队。差点死于牢狱……

    幸而被友人救济,被皇帝大赦天下才侥幸于难。

    “朝词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家国的伤痛,故乡的离别,亲人的远去,爱恨情仇交织的不如意十之八九的人生,怎是一言两语可以尽道的呢?

    或许,文学的意义、诗歌的意义,诗人以及小说中人物的意义都远不止于他们的所思、所感、所想、所写,而是他们用他们伟大的作品,如诗歌、小说等等,用自己的亲身的切肤之痛为我们后人描摹出了那个时代,那个悲剧时刻的所有人的命运与抉择……

    无奈也好,悲叹也罢,这一切都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在历史之中,不容我们分辨,不容我们篡改。

    历史冷眼旁观着我们每个人,一如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在大约中国明代万历年间的时候写就的西方文学巨著《堂吉诃德》一样。

    堂吉诃德,勇敢、善良,但他毕竟还是疯傻,他年过半百仍然还自诩为老当益壮,不肯就此消停于碌碌无为的平庸舒适生活圈中。

    他骑着他的驽辛难得,跟着他的侍从桑丘潘沙,亦步亦趋,挑战风车、征战巨人、迎战狮子……

    看似荒诞不经,实则何尝又不是我们走向悲剧的人生悲情的故事上演……

    ——力 2023年12月8日 癸卯年十月廿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靖康之耻和安史之乱中诗人杜工部和词人李易安的年龄巧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bosg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