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一个社会现象,现实社会中,对于生儿育女的大多数家庭来说,大部分投入都是没有回报,所谓亏本的买卖。
比如我和我身边的大多数,向父母所要,或者接受父母的给予变成理所当然。
上学的时候爸妈给钱,那是因为自己没有收入来源,还需要父母的支持,虽然年纪已经到了成年,但毕竟没有完全进入社会,接受着父母的供养似乎也无可厚非。
部分刚刚毕业,有些还没有找到工作也需要所谓的启动资金,比如在大城市打工,需要租房子,服装,水电费,通信、交通费用,接受父母的接济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已经工作许久,还需要父母的救济,看上去不合理,却在现实中往往有很多。一个曾经的发小S女士,家庭条件比较好,中专毕业后就和初恋结婚了,开始还在上海工作,自从生了个女儿就一直在娘家生活,老公则独自在外打工有了外遇就离婚了。之后就一直靠父母接济。最近二婚后又生了二胎和三胎,算上前夫的孩子,三个孩子的花销依旧落在父母的身上。过年时候见到了S的爸爸,苍老的很快,恰好刚刚喝过酒,很由于的说,小S现在的生活只能是维持现状,剩下的话欲言又止。
另一个曾经的同学,大学毕业后很多年辗转多个工作,因为嫌工作累,辞职后赋闲在家一年多的时间,现在还在家,所有都靠父母接济。前几天见面的时候,他说最近在开始找工作了,但始终感觉没有合适的。当问道什么是他理想的工作时候,他说,工资还可以的,离家不远的,不能太累的。我也感觉这种工作很难找。
而家中的我,何尝不是也在啃老。已经工作多年,收入也还算可以,凭着自己的努力也在小城市买了房子,车子,看起来过上了小康生活。经常想给父母买点他们想要的东西,比如买点好的衣服,舒服的鞋子,带他们出去旅游,过年给他们包大红包。总想给予更多的给父母,但父母每次总嫌我多花钱,感觉我的小日子需要补贴,在旅游后也要适当补贴我一点,包的大红包给他们,他们还会包红包给孩子。总之父母尽自己的能力,在省吃俭用后,还是愿意把最好的给我们这些已经成年的子女。
而每个父母接受子女的回报或者拿点子女的钱,却总是要客客气气,甚至怕加子女的负担而减量的接受。一旦接受一点恩惠,比如买的衣服,好吃的东西,总要在亲戚朋友面前夸耀一番。尤其是有退休工资的父母,愿意把自己养老的钱给自己的后代。
再怎么回报,都没有办法回报父母在感情上、在金钱上的给与。而对于子女又是单方向的爱的传递,对孩子的要求基本上都予以满足。
每个孩子不论怎么赡养老人,都还是还不上父母的恩情,都还是始终是一个啃老的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