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少女被键盘侠逼死,父亲邀请凶手参加葬礼:网络暴力有多可怕?
事件回放:艾米·埃弗里特是澳大利亚童星,6岁开始接拍广告,因代言帽子品牌为人熟知。出名后,艾米在网上受到很多无端谩骂,攻击持续了8年之久,艾米的家人朋友也被牵连。1月3日,14岁的艾米因不堪网络暴力自杀身亡。
这是一篇1月22日由“少女兔”原创、1月24日由人民日报转发的阅读量10W+的文章,基于账号主体粉丝基数的庞大,这篇文章也许在某种程度上并算不上是爆文,但细读之后,发现其却有过人之处。下面,跟着Judy老师的思路,让我来冒昧的剖析一下这篇文章。
首先,我们来看致力于让读者对文章一见钟情的标题。题目中最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字眼大概就是“父亲邀请凶手参加葬礼”,读到这里我们不禁想问,作为父亲,他为什么要邀请害死自己女儿的凶手去参加葬礼?他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又有怎样的难言之隐呢?这句话听来确实是有反常识,但当我们重新仔细的审视题目,会发现答案就在其中。第一,这里的凶手是那些站在道德制高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键盘侠。第二,父亲邀请这些人参加女儿的葬礼实际是为了表达自己对于网络暴力的谴责与痛恨。题目既能博人眼球,又能让人抓住文章主旨,不可谓不妙。
其次,再来看文章的选材,作为一个单点事件,事发时间与发文时间相隔近20天,似乎有违选材的时效性,但表面看来有反常识实则一目了然的题目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艾米自杀事件仅是导火索,笔者真正看到的、文章真正想要批判的是当下可怕的网络暴力。从话题性来看,艾米自杀事件以及整个网络暴力的大背景下都存在着两个不同类型的人群的矛盾,一是面对网络暴力无能为力,深受其害的被攻击者,他们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不得不被迫接受和忍受那些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的指责,批判甚至是咒骂,他们很无助很受伤,面对锥心刺骨,刻薄冷漠的话语,他们却只能做出无声的抗议。另一种则是对他人生活品头论足的键盘侠,尼采曾言:“那些所谓的大众,就是把他们无法理解的和与期待相反的事物视为异类而加以迫害。”别人悲惨的遭遇成了他们表达个人同情心和人文关怀的道具,而他人不经意的小错误又成了他们谩骂诋毁的切入点。他们高高在上,逞口舌之快,绑架舆论,将他人推到风口浪尖,等到惨案发生,却又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心安理得的生活下去。针对这不同类型的人物之间的矛盾,作者展开了整篇文章的论述,力透纸背,一针见血。关于适用性,这个公众号的定位是“已婚95后少女生活日记”既然是生活日记,那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有何不可呢?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的写作角度,文章是深挖了“网络暴力”这一社会现象,列举了明星到普通人的种种示例来说明网络暴力十分常见且残忍,作者态度鲜明够强烈,语言逻辑清晰,发人深省。
作者在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不明真相的‘正义之善‘比实际的作恶还要恐怖。不轻易评论我们不知道的事情,因为我们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相的全部;不随便把别人说得那么糟糕,因为我们自己做的也并没有多好。”斯言如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