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早上上班路上,继续听《大秦帝国》,正好听到上卿蒙毅力劝长公子扶苏离开国都咸阳,远赴九原做监军一事,听得心中激动,联想到此前和当下工作中发生的种种,更觉得茅塞顿开。这一刻,确乎有一种“你所遇到的问题,几乎都能在历史中找到答案”的兴奋感。
因为还没入手纸质书,于是便将这段很受启发的蒙毅和长公子扶苏的对话原文摘录下来:
长公子,臣实言相告。蒙毅从来没有过的沉郁,泪水满溢了眼眶。此次长公子擅自还国,剑阻坑儒,实在一大憾事也。
此前,陛下已命我暗中筹划册立太子大典了,不合长公子不耐一试,擅自还国。还国罢了,不合长公子又一错再错,初回,两度得赵高委婉推脱,便当见机离去。然公子却因我一言,将赵高推脱勿做皇帝不知,坚执请见。见则见了,陛下虽则震怒,骤然发病,毕竟还是前所未有地对公子说了那么长的话,那时公子若走,或只在府中读书,或只在皇城侍奉陪伴陛下,也没事了。不合公子依旧不忍,又找去丞相府论说,说则说了,又那般激烈,如此折腾者再三,以致陛下不得不出此一策。
上卿明言,扶苏政见错在何处啊?
蒙毅激切而坦诚,长公子之错不在政见本身,不在是否反抗坑儒。恕臣直言,公子之错在于决策已定之后,搅扰国政。
我知道,公子也一定知道,我兄蒙恬也未必赞同坑儒,因他至今没有上书陛下。再实言相告,蒙毅也以为此事值得商榷,还有老奉常胡毋敬也曾在小朝会上反对,然则我等没有说出来,胡毋敬说了也是适可而止,因何如此?
时也,势也。此时此势,不是迫于朝议,更不是迫于皇帝陛下之威严压力。此时此势,乃天下之大势也,乃新政之大局也。今日入案,事实上已经不仅仅是刑法宽严的事了,复辟、反复辟,国家生死存亡之大争也。谁能说皇帝陛下之决断就一定错了?蒙毅与家兄不言,胡毋敬言则适可,根源都出一辙,既拿不准自家是否一定对,也无法判定皇帝陛下一定不对,论天赋、论才具、论坚毅、论洞察、论决断,皇帝陛下皆超迈古今,我等何由执意疑虑呀?更何况皇帝陛下确实对儒家做到了仁至义尽,儒家有负秦政,不是秦政有负儒家。即或你我反对坑儒,你能说儒家没有违法吗,不能啊。
当此之时,如同战场,军令一旦决断,便得三军用命,不许异议再出。公子试想,今日陛下若是你自己,朝臣反复议决后,仍有一个人要再三再四地固执己见,且此人不是寻常大臣,而是万众瞩目的国家储君,你将如何处置啊?
那日,皇帝曾对公子反复讲说洞察大局的谋略之道,用心良苦,公子何以不察若此哉?
素来寡言的蒙毅突然打住了。
良久无言,扶苏对蒙毅深深一躬,转身大步走了。
02
这段对话之前有个背景:鉴于儒家士子打着议论国政的旗号行复辟之行的种种作为,秦始皇(嬴政)忍无可忍,根据秦国的法律,下达了焚书坑儒令。
政令一出,人心惶惶,公司扶苏本远在边疆,觉政令不妥,便欲立即返回都城,要阻止这一决定。临行前,一同戍守边疆的大将蒙恬,亦是嬴政的少年挚友,劝扶苏不要无诏返国,但扶苏坚持如此。蒙恬遂退了一步劝说,以蒙恬的名义上书,只需扶苏将书函递交秦王,说自己只是探望父亲,顺便代蒙恬递交上书,以免父子之间心生嫌隙。被扶苏断然拒绝。
直至后来有了扶苏返都面对秦王的种种犀利论述,以及被秦王下诏驱逐国都赴九原做监军一事。
但哪怕是此时,扶苏仍不觉自己有错,于是便有了蒙毅星夜前往下诏,并有了上面这一段对扶苏发自肺腑的劝说。
03
焚书坑儒,历史已然发生,如今两千多年过去,毋庸讳言,这个决策被视为秦始皇暴政的依据,也让秦始皇遭受世人唾骂。我们今天暂不论这个最后决断的正确与否,单看这个决策的过程,就给我们很大启发。启发在哪里?
来自蒙毅的两句话:
第一,长公子之错不在政见本身,不在是否反抗坑儒。公子之错在于决策已定之后,搅扰国政。
第二,谁能说皇帝陛下之决断就一定错了……既拿不准自家是否一定对,也无法判定皇帝陛下一定不对,论天赋、论才具、论坚毅、论洞察、论决断,皇帝陛下皆超迈古今,我等何由执意疑虑呀?
04
看看扶苏,作为打工人,你有没有觉得,我们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过扶苏的影子?
在工作中,面对公司的一个重大决定,老板召集大家一起开会讨论,大家各自都表达了意见,老板根据大家的意见结合自己的深思熟虑做了决断,下发给大家,要求大家执行。
可问题是,你不同意老板的决断,你觉得老板的错的,你的是对的。
于是你想尽各种办法阻止老板的决断,拉帮结派、吐槽抱怨、甚至于公然拉着大家一起给老板施压,所作所为,目的只有一个:让老板改变决断,采用你的意见。
最终的结果呢?
据我观察,一般有两种:
要么老板雷霆震怒,强压着你服,可你就是不服,最后被边缘化,甚至被清退。
要么就是你折腾了一圈,觉得自己一切都是为了公司好,为了老板好,但老板不知好歹,心灰意冷,离去。
05
或许,作为“扶苏”,哪怕最后没有落到好下场,我们依然习惯性地坚持认为,我是一番好心,我是出于善意,我要帮助你纠正错误,你为什么不知好歹,我好冤。
可你可知道,好心也会办坏事。试问,在此间反复碰壁的过程中,你有没有冷静下来,反思过两个问题:老板为什么要这么做?如果异位而处,你是老板,你会怎么做?
很多事情,怕就怕冷静下来反思,一反思,答案就有了。我们可以尝试着从三方面做个分析:
第一,从决策过程来看,是否合理?
第二,从信息收集来看,是否全面?
第三,从个人立场来看,你的能否代替老板的?
接下来一条一条的细看:
第一,从决策过程来看,老板决策已定,只需执行,此时再横加干涉,合理性在哪里?
决策是一个认知的过程,通常包含四个阶段:①搜集信息阶段;②拟定方案阶段;③抉择方案阶段;④检验方案执行阶段。
单从蒙毅力劝扶苏的过程可知,这个决策已经到达第4阶段,决策已出,政令已下,剩下的就是执行,可此时扶苏反复阻止。
这种情况就好像老板事先已经反复征求了大家意见,表达意见的时候大家支支吾吾不表态,不说话,最后经过几番纠结和挣扎,决策已出,你又跳出来反对,试问,前期征求意见的时候你干吗去了?难道决策要朝令夕改吗?
第二,从信息的全面性来看,你总觉得你说得是对的,可有没有考虑过是你偏听偏信了,因为你掌握的信息未必比老板全面。
但凡做一个重大决策,肯定需要多方收集意见,多方了解信息,最后大家放在一起讨论决定。
我们时常会发现一个现象:老板做的决定,好像跟我们偏差很大。最初不解,但事后了解清楚之后,会发现是因为你掌握的信息不够全面。你所知道的信息,只是在你这一层级、在你这一个部门、在你这一个角落、在你这一个方面,只代表了一方的信息,而老板是综合了全公司、各个渠道、各个部门的信息,从中得出的最优解。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是做宣传的,习惯性地公司一来重要客人参观就咔咔一通跟拍,事后要写稿做宣传,但某一天你正拍的时候领导示意你不拍,你觉得要写稿子啊非要拍,最后搞得客人不满。
事后,你忙了一通还被领导说没眼力劲,你觉得冤。殊不知,来的客人身份不一般,不愿意对外,也不愿意让你公开写稿子。乍一看上去,你是没错,你在做本职工作,可你得到的信息不全面啊。
这还是事后领导跟你说清楚的情况下,现实中,很多领导基本不会事事都给你拆开了揉碎了跟你讲清楚,人家压根儿没那义务,关键要看你有没有那个灵活度。
第三,从个人立场及考量来看,老板的决策自有老板的考虑,你的决策终究只是你的。你只能站在老板角度考虑问题,不能要求老板站在你的角度考虑问题。
这就是蒙毅后来说的那句话:既拿不准自家是否一定对,也无法判定皇帝陛下一定不对,论天赋、论才具、论坚毅、论洞察、论决断,皇帝陛下皆超迈古今,我等何由执意疑虑呀?
对于任何一个事关重大的事件,做决定,都是艰难的,必然要承担巨大风险。但人只能做当时当刻最好的决定,既然作出了决定,那么这个决定必然是充分权衡了利弊,考虑了最后的结果之后才做出的。
如果你只是下属,你的老板在见识和能力各方面都远超于你,你又何以可以武断地觉得自己是对,对方是错呢?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此前我一直觉得,老板创立公司,就是要追求将公司做得越来越大,员工人数越来越多,利润越来越高,公司的规模越来越大,员工越来越幸福。以至于很长时间以来,我都对老板的各种操作导致的员工不断离职、公司动荡感觉颇不理解,觉得公司明明有机会发展得更大、更好,可为什么老板偏偏要瞎折腾?并因此很多次感到着急上火,甚至愤怒。
直到后来我离职几年,跳出围城远看这家公司,我顿时明白了,我所谓的公司做得越来越大这个认知纯粹是我自己的执念,并不是那个老板所追求的,老板要的就是这个小小的规模,要的就是人来人往,要的就是可控,要的就是守着这个小小的公司一辈子,不求做大。我的榆木脑袋瞬间开窍了。
06
想到这里,一些此前看到的、听到的观念和文字瞬间像溪流一样齐齐地涌入脑海:
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于是乎,我瞬间有了一种“历史照进现实”的感觉,顿时茅塞顿开。在武汉这炎热的早晨,我顿时心潮澎湃,激动得忍不住手微微发抖,内心有一种难以自抑的狂喜。
果然,多读历史,可以增长智慧。
果然,你所遇到的很多困难和问题,都可以在历史中找到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