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钝感力?“钝感力”是由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在他的著作《钝感力》一书中所提出来的。意为对周遭事务不过于敏感的能力,但它不等于迟钝,而强调的是对困境的一种耐力,是厚着脸皮对抗外界的能力,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也许是面对得太多了,我发现儿子的钝感力比我强太多了。
今天,老婆炒了一个鱼香肉丝,里面放了白糖,这个菜本来没什么,可对于我这个正在健身的人来说,是接受不了的。于是我就提出了质疑,并且建议以后最好是用零卡糖,少吃糖对身体好,不会有负罪感。
老婆听见我的质疑,争辩说这个菜里的白糖没有放多少,而且零卡糖没有白糖味道好。我无奈了,她没有吃过零卡糖,怎么会知道味道如何呢?而且,我认为我的建议对全家人都是有益的,怎么能允许被反驳?
接下来的对话,感觉已经不是在说这件事的对错,而是在计较谁有理,更准确地说,是应该听谁的,谁说的话都是不容置疑的。
面对这样意气之争,我无语了,主动沉默。老婆以为是我在生闷气不出声,发了两句牢骚,就没说什么。
这就发生在晚饭时刻,儿子听听似乎也相当无奈,一直在极力阻止老婆讲话,以免冲突升级。
后来,吃完饭,儿子去做作业了。不一会儿,因为白天老师告了儿子的状,老婆就想借此和儿子说说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的问题,同时也是教育儿子应该在学习方面下功夫,而不是耍小聪明。
这段单方面的讲话持续了很长时间,儿子在安静地听着,不时地发出同意的声音。
就以往的经验来看,儿子对这样的单方面教育一定是听不进去的,但他也不反驳,表面上是接受的样子。
然后,谈话结束,儿子继续做作业,没有冲突,没有任何情绪上的剧烈起伏。
这两件事情对比一下,会发现,我的反应相对于儿子的从某个角度来说,低级了一些。同样是一起生活了十多年的一家人,彼此是什么性格相当清楚,可以说在某些经典场面中,完全可以做到预判对方的下一步行动。
就炒菜这方面而言,老婆是不会照顾我的感受的,她关心的重点是儿子;同样,她做的决定也是不允许改变的,即便是说出去的话,小概率是可以改变的。那么争辩起来又有什么意义呢?只能说明我不冷静,我也是不想被反驳的那个人而已,和事实如何没有关系。
就儿子面对他妈的教育方面,上学了那么多年,他妈的唠叨可谓天天有,脸皮的厚度也就自然锻炼起来了。每次的唠叨,对错没有什么关系,居高临下,不容置疑是当然的。既然没有什么反驳的可能,反驳了还会被继续烦,不如就装装样子接受下来,安心做自己事就好啦。
儿子的毛病想要改,因为已经是老油条了,难度肯定会高,除非是他自己感觉应该改了,行动上也有所表示了,才算是有效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儿子应对他妈的策略,不正好是一种钝感力的体现吗?
正所谓:“你讲的我都明白,不需要再讲了”、“你讲的我感觉挺烦的,真希望赶紧结束啊!”“我已经被老师骂得挺狼狈的,回来还要听你骂,让我早点开始做作业实际一些。”
心中说说就好,表面上接受,反正你满意,我清净,双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