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盯着的水烧不开,是我小学时做过的实验。
小学时最喜欢实验了,不管是课本上的还是自己突发奇想的,看到一些平时看不到的现象,就会觉得世界很有趣。
比如往杯子里扔硬币,直到现在我还能为看到水像布丁一样鼓起来而兴奋。
盯着的水烧不开就只是一个俗语,却也证实了我的心急,记忆中好像在水旁边站了好几分钟,看着锅里冒气冒泡,但水就是不到滚开的地步。
那种不服气的感觉一直记了很多年,明明自己很清楚水不可能不烧开的,又偏偏就是坚持不到那个时候。
而其实这个感觉,对现在和以后的我来说都太重要了。
这不就是每个人在往目标前行时的煎熬么?只要坚持下去,谁都知道自己可以走到想走的地方,但偏偏就是熬不过这个坚持。
连绝对能烧开的水都等不了,更何况对其他事情呢。
有时候回忆童年,才会发现现在觉得正需要的道理,小时候早就全都体会过了,只不过自己不相信自己,总以为后来学的才是好的。
说回这种心急,其实是伴随我至今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寄宿学校造成的习惯和心理压力,一方面也是因为自己对其他人缺乏感知能力。
这些的起源都是小学,没有在普通悠闲的小学读书,每天都在争分夺秒写写不完的作业,老师虽然不批改,却不允许漏写,记得那时班里写得慢的同学,打着吊牌补作业补到下周。
这样的负担,放在社会上可能都不那么常见,却是我养成做事习惯的开头。虽然速度变得很快,同时也留下了巨大的隐患——急。
因为习惯了事情必须马上做完,或者要尽最快做完,否则甚至睡觉都会做噩梦的地步。
这件事在大学之前并没有被自己察觉,正好那都是作业堆成山的几年,也因此毛病一直延续甚至自认为是优点。
大学时,依然保持必须写好论文才能去午休的习惯,给室友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在三个人的强制下,才逐渐养成了拖延症。
而拖延并没有解决心急的问题,结果上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一边拖延,一边到了该做的时候又加倍心急,最终出来的东西总是充满了拘束和压力。
发现这一点,也是自己不断去学习 找人来批评 指点自己才换来的。只有通过很多人不停告诉自己,你这样太急躁,还是急躁,还是不够耐心,才不断将自己的心急底线往后去推,而手头的效果逐渐变好,也使心急这头怪兽 建立更强的信赖感。
小学班主任曾经说我缺乏信心 耐心和恒心,那时一直以为自己只缺这三样,不过仔细想想,任何人缺了这三样好像都会一事无成——所以老师其实在委婉地表达我问题很大吧。。
好在我个人并不在意这些,最喜欢的事就是有人告诉我还有哪些问题,这样才知道应该解决掉什么,而不是陷在盲目中焦虑。
自己对他人的表达缺乏理解能力,尤其是积极层面的,也因此直白地批评是最有效传达的。
因此还对夸自己的老师而感到生气,某种意义上也是相当极端麻烦的小学生了。
不过,烧不开的水,除了心急,或许还有火候,一直用小火去烧而外面太冷的话,无论再怎么有耐心也是没用的。
也许还有加糖加盐等等影响沸点的操作,拿这些来理解自己的沸点,反而容易多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