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失格》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在看之前没有听说其与《被遗弃的松子的一生》的关于。初读便发现了太多雷同之处。为了讨他人欢心,只能不停制造笑点,好像自己就是这样子一个人了,一生都在竭尽全力讨好。松子既像叶藏本人,又像是被叶藏抛弃的那些女人。
然而成为废人的人,究竟是自己的选择还是被这社会选择?我们究竟该哀其不幸还是怒其不争?
“在所谓的人间摸爬滚打至今,我唯一愿意视为真理的就只有这一句话:一切都会过去的。”
《Learn In》
逛书店的时候看到这本书,两个整时间看完它。
可能最难过的不是来自社会对女人的歧视,男人对女人的偏见,而且女人对女人的不待见。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男女有别”。是历史选择造成的生物学差异。或许抱有这种想法的我就是“女人对女人的不待见”。但我会尽己所能去证明自己,证明女性的存在并不仅仅把哺育后代作为天命。
《一句顶一万句》
出电影那会儿就想看的,一直拖到现在。一鼓作气一天看完,很久没有遇到让自己深陷的书也没有那么多可以完整看一本书的时间,可贵的是把难得的时间献给了难得的好书。
很久没有看中国文学,果然还是母语最亲切。对于文章的表现手法也能体会一二,倒是有些语文阅读理解题的影子。
杨百顺和牛爱国,以及连接这两个时代的巧玲。
“在一起,没话说”
年少时的爱情,我们觉得彼此互相爱慕来电便可以随性谈一场恋爱,还曾海誓山盟。后来我们都长大了,发现有太多分歧,对一件事情的认知都会有很大的偏差。发现,有的事有的人有的感情,真不是那么简单的一句“我喜欢你”。遇到很多可以喜欢的人但却不适合在一起。和前任三年半的感情,最后究竟是终结于物质还是思想?“我们这辈子,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他一直说我不理解他,尽管我也尽力了。但似乎现在能够明白了。毕竟不是一个类别的菜不该往一张桌上端。所谓的“话不投机半句多”“三观不同不相为谋”刘震云用更简单通俗的来表达——“我们在一起,没话”。主人公之间的“说不着”,不局限于亲人之间,夫妻,朋友皆是。你有没有觉得,你和身边的人,都不是一个世界的?以前我觉得,自己是希望有人能够和分享生活,后来觉得生活不需要被分享了,那是太多人都可以做的事,可贵与难得的是分享想法。
文中对于“搞破鞋”这事儿,同一个人不同时间给了不同的看法。为社会诟病的“第三者”,拥有的瞬间或许更美好,因为他们在一起,有好多话可以说。当然,文中的第三者其实并不代表贬义色彩,到不能以偏概全的去赞同这种文化。
《巨婴国》
最近蛮火的一本书啊,Kindle都推送了好多回。不辜负舆论去看了。中国人的心智不过是不满周岁的婴儿。所以谓之为“巨婴”。我们的控制欲,充斥在时空的每一个角落。
孝顺:感觉自己知道武志红有些相识恨晚的意味。他对于“孝顺”的解读,与我的认知有相同之处。“孝顺”应该是“孝”而不是“顺”。而国人则认为孝顺就是服从。违背长者的意愿则为不孝。我们也因此失去了太多做自己的机会。因而这也助长了我们的“控制欲”
这半年,因为奶奶的事情,对这点算是深有体会。家里人的态度,自己的想法等等。每一个所谓的“不孝”其实都带着负罪感吧。我们的孝顺到底是真孝顺,还是说希望不给自己留遗憾?奶奶年轻的时候受了很多苦累,一辈子省吃俭用。临到病重,大家都回来看望陪伴。好吃的东西也都堆着供她选,可是啊,她能吃得下的,仅仅是一碗青菜粥。
“中国式好人”: 好人逻辑:表达愤怒就是坏;对自己好,就是坏人。这似乎就是有违“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美德。我们从小被这种美德洗脑,历史与课本都在讴歌这种品质。大家中小学没少做分析人物品德的阅读理解吧?没少写“助人为乐”这个词吧。所以,我们一直这样被教育着。因而我们害怕别人说自己不好。于是我们开始掩饰自己的情绪,害怕say no 。我还记得自己小时候因为脾气差并不太招同学待见。害怕孤独所以学会压抑自己的情绪。努力去做一个“好人”,这种好,更有一番讨好的意味。我们都好难去做自己,因为我们都想做一个“好人”
《乘风破浪》
乱入一条观影感。
本着支持我年轻时偶像的目的,说什么也要去看的。我不是专业电影人,不作影评,就谈谈一点感受吧。
对比《后会无期》可以看到韩岳父的成长。至少这部片,绝对不会是火了歌曲埋了电影。剧情和画面感都很到位。
就谈谈感触最深的一点——“和解”
徐太浪曾恨自己的父亲,恨他的拳脚相向,恨他对他人生的规划,恨他对梦想的阻挠。然而,当他回到父亲的时代,与他一起出生入死闯江湖之后,了解到这个记忆之外的父亲,他原谅了那个自己记忆里的父亲。
然而生活总不能如戏。现实中,我们与亲人有多少误会与不和,有多少人想过和解,为了和解去努力了?每个家庭都有故事,但不是每个故事都值得述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