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将审美与人生联系起来,大概是人文-审美教育系列讲座这节选修课开设前的动员宣传,当时听完了这个课程的介绍以后,才发现,原来我们还存在着美学这样一门课程。
仅仅是听完这个介绍,我觉得就对自己在外旅游的感触十分深刻。寒假,和朋友去到乌镇旅游,虽然那里的建筑与学校里古香古色的园林建筑风格相仿,但身置其境的时候,会让人不断遐想古人在古镇里的生活,加上很多古人写了许多关于烟雨江南的诗词,更是让这座小镇有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我想诗人画家都会喜欢这里的小桥流水人家,因为像我这样浅薄粗鄙的人,都深深爱上了这里,包括它的空气。这里的冬天,不算太冷,接近下雪又不下雪的温度,每呼吸一次,都感觉这空气的冰冷直达焦灼的心,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浮躁的欲望的心。当心触碰到这里的空气,一下子就平静了。
文笔不好,加上还有其他一些情感无法暴露,点到为止,这是我外出旅游,第一次能调动全身所有感官,去感受所见之景。此处我对审美的感受有二,一是对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欣赏,二是对历史的遐想,通过这一些达到一定的精神愉悦,便是审美罢了。
这是我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审美,但是哲学家的审美,同样给我带来的深思。他们的审美不再停留在视觉冲击上,而是直接在人的精神层面展开了探讨。
以下是几个月前在网上看到的文章,然后写在日记里的一些思考
张世英认为,按照人的自我的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可以把人的生活境界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摘自百度,emmmm…只知道有这么个人有这么些观点)
“欲求境界”是人在这种境界中,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需的最低欲望。“求知境界”是人有了自我意识,能分清物与我,我与他人,能把自己当作主体,把他人、他物当作客体,人在这种境界中不再只是满足于最低的生存欲望,而是更进要求理解外在的客观事物的秩序,规律。这种要求就是一种科学的追求境界,也是一种求实境界。“道德境界”,人在这种境界中,以对万物一体相通的领悟作为自己的精神追求作为最高目标,作为自己应该做之事而为之奋斗不已,“道德境界”以现实与理想之间存在距离为前提,道德的实现与完成,既是道德的极致,也是道德境界的结束。“审美境界”人必然合乎道德,必然做道德以上的事情,但是他是自然的做该做之事,而无任何强制之意……(摘自百度某某文章,具体不记得了,我还把这么长一段话抄到日记上了)
抄到这里,忽然觉得自己还未达到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我想这两者并无递进关系,而应是并列的,用道德要求的事情太多,不可能会全都实现,但人到了一定年龄,很多事情就是应该自然而然去做的。(摘自几个月前自己的日记思考)
近日读周国平写的一篇阮籍与尼采的文章,里面也有关于审美的说法,我自己总结了一些,大概是说,人生是有冲突矛盾的,这种冲突矛盾会给人生带来悲剧,但我们需要肯定人生,所以需要采取审美的人生态度才有可能抵御悲观主义,而此种人生态度大概是阮籍所表现出的对世俗功利人生的弃绝和对适情逍遥的审美境界的向往。
在此,我认同人生充满悲剧性,但是痛苦无法避免,而且需要我们去经历,这是人成长成熟的代价。这个过程中,精神折磨最易使人渐崩。我也逐渐思考,人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儒家谐世,道家玩世,佛家出世?想起前段时间看了一个综艺叫国风美少年,其中有一个比赛题目就是庄子的逍遥游,让选手们根据对逍遥游的理解进行艺术创作,现在想来,我能理解的逍遥游是能在以上的“三世”自由切换,体验人生百味,不是一味地入世,厌世,看破红尘。这也是我新认知的审美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