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自己才学不够,也许是自己思想僵化,更多的是自己对律诗的畏惧,使得自己听到律诗就头大,加上周围人都说律诗多么多么难,有诸多的限制和束缚,愈加让我畏首不前。
也曾想过放弃,也曾有过退缩,不能不说我这个人非常幸运,总是在选择的紧要关头,遇到了良师益友,然后非常有耐心地引导我。
这天,闲来无事,坐下来想写点什么,可能真是古人说的,故乡是我们每个人的根,人总是有意无意自觉不自觉地泛起对故乡的思念。特别是看到故乡的现状,更是感慨万千。于是提笔写下了这么几句:
暮春回故乡有感
不见春耕久,鞭牛惜染泥。
田间多绿草,陌上满蒿藜。
野树摇啼鸟,飞花戏斗鸡。
翁婆长叹息,何日起锄犁。
写完自我感觉良好,得瑟了几秒钟。我这人别的没有,唯自知之明特清楚,赶紧发给一位前辈老师,请他帮忙指导。几次三番讨论下来,改后如下:
暮春回故乡有感
不见叱耕者,空闻布谷啼。
秧田生绿草,沃地遍新荑。
野树眠黄鸟,飞花戏碧鸡。
翁婆倚门叹,望断夕阳西。
经过高手点拨,脑洞似乎开了那么一丢丢,顿时悟到了一点诗理。当时那位老师也跟我说了,颔联意思重复,需要错开。我很愚钝,读书时就需要看着老师的脸听讲才能明白,现在单靠手机感觉还不够。但又没有更好的办法,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大家都很忙,时间都不够用,我只得一人瞎琢磨,改后成了这样子:
暮春回故乡有感
不见叱耕者,空闻布谷啼。
田间多野草,陌上满蒿藜。
逝水留难住,飞花绕欲低。
翁婆倚门叹,望断夕阳西。
感觉不错,于是发到一个公共平台上,让众多的高手帮忙。果然,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选材颇佳,唯颈联与整体布局不符,颈联有合掌。我急急忙忙地操刀修改,粗心大意的我又改错了地方,把颈联看成了颔联!唉!也怪自己学艺不精,颈联颔联总也分不清,结果成了四不像。不信请看:
暮春回故乡有感
不见叱耕者,空闻布谷啼。
田间眠白日,陌上醉青荑。
不见平田者,唯闻曲巷鸡。
翁婆倚门叹,望断夕阳西。
改后也没有细看就又发给一位诗友,然后就是忙忙碌碌一整天,到了晚上八点多,美女诗友留言说颈联还需修改,我定睛一看,哎哟喂,不觉哑然失笑,重了一个词“不见”,重了一个字“者”,哪里还有一点写诗的样子啊?幸亏不是在课堂上,不然该要挨板子了,如此不认真不严谨。
因为要继续修改,不由得想起故乡的现状,青壮劳力几乎都在外打拼,农村里留下的大多是老弱病残妇,大片的田地荒芜,以前上好的油菜地如今菜花不知何处寻,进村的路倒是越来越宽,可村里的人却越来越少,树上的鸟窝也越来越多,于是把习作改成这样:
暮春回故乡有感
不见叱耕者,空闻布谷啼。
田间眠白日,陌上醉青荑。
竹径无人访,松林有鸟栖。
翁婆倚门叹,望断夕阳西。
说来那位美女诗友非常严格,她不断地要求我修改,也给我提供思路,虽然她谦虚地说自己不熟悉农村题材,但她文学修养深厚,能一眼看出我作品存在的问题并耐心地指导我修改,一个上班族的年轻人,肯花时间指点他人,这绝不是好为人师,而是对文字的尊重,对目前国家提出的“三农”问题的关注,所以尽管她知道我不擅律诗,只是因为题材不错,还是尽心尽力地指导我,我真是非常感谢!
改了这一稿后,我觉得已经把故乡田地荒芜的落寞冷清表达出来了,可美女诗友说还不够,还可以更好。我也想逼迫自己一下,看看自己到底是否有潜力。于是诗友和我一来一往,不断地修改,不断地完善,我想当然地改成:
暮春回故乡有感
不见叱耕者,空闻布谷啼。
田间无麦黍,陌上满蒿藜。
屋角铧锹锈,风车蚁鼠栖。
翁婆倚门叹,望断夕阳西。
心想这下总可以了吧。没读书就是没读书,一写东西,底气全暴露了。诗友说颈联已经出现了地名,颔联那就要尽量避免。天哪,我没读到这些呀,至此,我非常感谢自己写了这么个东西,正因为有了它,才引来美女诗友不厌其烦地指导,字斟句酌,反复打磨,也让我了解到一些以前不甚明白的东西。最后定稿是:
暮春回故乡有感
不见叱耕者,空闻布谷啼。
田间无麦黍,陌上满蒿藜。
忍看铧锹锈,奈何虫鼠栖。
翁婆倚门叹,望断夕阳西。
这么个小东西,前前后后改了十多遍,才初具规模。我何其有幸,学诗路上遇到这么多这么好肯提携我的师长诗友,我有什么理由不认真呢?又哪里能把退缩说出口呀?唯有逆风而行,迎难而上,尊重文字,尊重自己,才能向遥远的文化之根致敬!
网友评论